文:郭瑞祥
人生管理第七課:誰要乖寶寶員工?團隊比個人更重要
忽略團隊、勇敢忽略與同事多交流,自隊比損失的己誰其實是自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沒有團隊概念,乖寶工團個人更重再多的寶員創新想法,最終也可能只是勇敢閉門造車。
最近,自隊比台大針對企業界與畢業五年的己誰年輕台大校友們,做了一份問卷調查。乖寶工團個人更重調查內容分別詢問企業主與年輕校友,寶員從勞資不同角度觀察,勇敢這幾年來的自隊比台大畢業生,在職場上的己誰表現,最缺乏的乖寶工團個人更重是什麼能力?
調查結果出爐,耐人尋味,寶員卻也不令人意外,企業主跟年輕世代的看法,天差地別。
企業主認為,台大畢業生最需要加強的能力是「團隊精神」、「工作態度」、「溝通協調」、「抗壓力」;而年輕校友則認為必須更努力加強自己的「語文能力」、「創新能力」、「國際觀」、「領導潛能」。
歸納以上雙方看法,企業主普遍認為年輕的台大畢業生,缺乏「團隊」共識,只會單打獨鬥;職場的年輕工作者,卻認為應該把「自我的能力」放第一,認為加強個人作戰能力,才是職場勝出的關鍵。
當我看到這份調查後,不禁回想起自己初入職場的菜鳥經歷,與這份調查報告,竟有許多雷同之處。
拚命找工作,狂丟百封履歷
天助自助者,這句話老生常談,但應用在我個人求職的經驗上,再貼切不過。
當年美國經濟正開始蕭條,為了能在一片大環境的不景氣中找到工作,除了我在念博士班時塞翁失馬,用心挑選的研究主題成了頗受歡迎的新興產業外,剩下的,就得靠自己的努力了。
畢業之日愈來愈近,我對即將投入職場這個事實,愈來愈有危機感。畢竟我沒有傲人的家世背景,念書也只能靠學業表現取得獎學金,才得以維持求學生活,於是從畢業之前半年,便開始積極找工作。
當時大環境太不景氣了,求職信的回覆率其實非常低,我陸陸續續寄出了上百封求職信,只為了求得最多的機會。
但在寄出上百封的履歷後,最後願意錄取我的,只有三家公司。事後,我不免回想,倘若我沒有這麼積極找工作,或是只寄出五十封履歷,會不會就找不到任何工作了?
努力永遠不嫌多,我想。
最後錄用我的公司,是一家位在美西矽谷的科技公司「美國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美國國家半導體在正式雇用我之前,態度仍有些猶豫不決,一直沒有發給我正式的錄取信(offer letter)。即便那時他們已經幫我出了機票等費用,讓我飛到矽谷跟他們面試,而且一整天下來,也陸續見了十多位相關主管,雙方相談的氣氛也還算愉快,但一個多月過去,仍然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不知道對方究竟要不要錄用我?
為了確定對方的「誠意」,我只好「老實」告訴他們,在此同時還有其他兩家公司打算錄取我,正在等我的回覆。
當初我應徵上的另兩家公司,距離波士頓,也就是我所就讀的學校不遠,同在美東一帶。但我心想,既然已經在波士頓念了六年的書,如果有機會,應該要去美西闖一闖,特別是到科技業的聖地矽谷朝聖一番。為了引起美國國家半導體對我的重視,我甚至把其他兩家公司的錄取信,直接傳真給對方過目,證明我所言不假。
當美國國家半導體——得知還有其他公司搶著要我時,三天之內,我便收到對方的通知,正式邀請我到矽谷上班。
有不少同學羨慕我,竟然在畢業前的幾個月,就已經找到工作,特別的是,我還是一個外國人,這也讓美國同學以幸運來形容我的際遇。我想我是有點幸運,但也是我同時做了充足的準備。即使面對大環境的不景氣,不敢完全依賴外在的因素,只單純先盡我一切該盡的努力。
我相信世上會有運氣的好壞,但人也不可能一直幸運或一直倒霉,努力是我能擁有的一項珍貴資產。
陽光矽谷,我卻只躲在研究室
一九九一年,剛滿三十歲的我,順利從博士班畢業,來到了陽光普照的矽谷,成為社會新鮮人。
公司的福利相當不錯,我報到的第一天,就已經幫我租好房子,甚至連車子都幫忙安排好。雖然這只是因為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公司暫時給我的方便,一個月後車子、房子仍要歸還,但公司如此體貼,還是令剛出校園的我十分感動。
在充滿傳奇故事的矽谷,彷彿隨時都可能遇上改變世界的天才。而在矽谷工作的科技人每每自傲的,就是他們所做的事,都將影響全世界。
我所工作的美國國家半導體,也是集業界菁英於一家,不是一個可以容忍平庸之輩的地方。我深深明白這個道理,更為了回報公司對我的器重,從進公司的第一天開始,便兢兢業業做好主管交代的每一件事。
當時我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在實驗室裡,專攻半導體的製程研發。我每天埋頭苦幹,上班時間除了中午用餐,幾乎沒有踏出實驗室一步。幾個月下來的用心與努力,達成率相當高,研發成效不錯,我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也算是對主管及器重我的公司有不錯的交代了。
直到第一年的菜鳥生活結束,公司對我個人的表現,首次進行例行的年度三六○度績效評估。所謂三六○度績效評估,是由直屬主管以及身旁同事,來為我的表現打分數,評估的目的,則是為了讓每個員工,都能看到自己在職場上表現的全貌。
我自信滿滿,前去找我的直屬主管聽取報告,沒想到直屬主管的開場白卻是:「Andy,你是MIT博士,部門同仁對你原本有很高的期許,你在自己的領域裡,表現得也都還不錯,只不過⋯⋯」
只不過? 聽到這裡,我驚覺大事不妙,但我趕快思考自己過去一年在公司的表現,我上班認真,努力研究,成效也不差,真的不明白自己還有什麼地方沒做好,讓直屬主管如此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只不過」?
直屬主管一邊看著我的三六○度評估報告,一邊繼續說明:「同仁們原本希望能有機會和你多交流,但過去這一年,不知道是你的個性問題,還是亞洲人大多如此? 你的太小心,有時卻變得不夠勇敢(Bold),也無法跟團隊激盪出更多火花,產生更大的附加價值。我希望你能再積極一點,提出一些新想法,主動做些不一樣的事。」
簡單幾句話,我恍然大悟,也一語道破我初入職場最大的盲點。
在踏入職場之前,長年在學校裡做研究的我,已經很習慣窩在自己的舒適區,以及安安穩穩待在實驗室裡做研發;但在職場,必須有更多的人際互動、資訊交流,才能把手上的工作,包含實驗室裡的研究成果,都做得更有價值。當你全心投入研究新技術,卻不跟別的同仁互動,怎麼會知道其他部門,現在最缺的是什麼新技術?
在忽略團隊、忽略與同事多交流後,損失的其實是自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沒有團隊概念,再多的創新想法,最終也可能只是閉門造車。
直到那一刻,我才開始認真審視自己過去一年的工作態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也才發現,公司其實一直以來,都有給我很多的提示。
譬如,我當新人的那一年,公司人資部為所有的菜鳥舉辦許多訓練課程。有的課程在講述公司精神,有的課程則是到野外進行團體活動。那時的我,以為這些野外活動就像是救國團、戰鬥營,大家笑笑鬧鬧參加過就算了,卻沒有用心體察到,活動背後真正想傳遞給新人的訊息。
這些野外活動都有一些考驗,譬如我們會被帶到一堵高牆前面,那高度是正常人難以徒手翻越的,但領隊會給你一些道具,像是繩子、扣環等,而真正的考驗在於,每一個小組必須設計讓所有人都翻過這一座牆的方法,一個人都不能少,才算過關。
於是,菜鳥們有的先當「人肉梯子」,讓體重比較輕的人踩上去,把繩子固定好、扣環扣上後,再拉著下面的人,一個一個往上爬,最後再想辦法,把始終在底下、辛苦助大家「一躍而上」的同伴,也一起拉上來。
類似這樣的課程,其實是要考驗我們的團體互助能力,並且告訴我們,只要集合眾人之力、團體運作,就能完成一個人時,難以達到的任務,攀過一座又一座高牆。
不過當時的我,只覺得好玩,也沒有用心想太多。在工作上,我只求安分守己,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對於團體的成績、其他人的研究內容,其實並沒有那麼關心,如今回想起來,我一直只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裡閉門造車,沒用心經營公司的人際關係,對公司的商業運作,亦沒有更積極的認識與作為,沒發現老闆要的根本不是這種自掃門前雪的乖寶寶員工。
我即使頂著博士的頭銜,在學歷上占有優勢,但我如果獨善其身,不求突破,誰知道這光環,還能頂在頭上亮多久?
於是,我痛定思痛,決心力求突破,在矽谷工作的第一年結束後,我做了兩個重要的決定。我要從自己最痛的地方下手,自踩痛腳,逼自己走出舒適圈。
腓立比書二3-4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你是乖寶寶還是創新者?
《哈佛商業評論》曾有一篇〈創新者的DNA〉文章,研究指出,創新者與一般乖寶寶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擁有五種「發現技能」,包含質疑、觀察、實驗、建立人脈、聯想等。許多以創新聞名的企業執行長,如賈伯斯、貝佐斯、舒茲等人,從他們的習慣作為中,都可以看出創新思維的根源:
1.質疑:任何的創新都來自於對現狀不滿足,透過觀察,進而質疑事情是不是一定非得如此不可。比如說,美國線上租片業者Netflix 創辦人雷德‧ 海斯汀(Reed Hastings),當年就是因為租片逾期歸還遭罰款(late fees),而對實體租片感到不滿,心想「難道沒有其他更方便的租片方式了嗎?」因而開創線上租片模式。
2.觀察:藉由仔細觀察尋常現象,使得創新者能夠從顧客、供應商以及其他公司的作為中發現新的細節,並獲得新的行事方法。比如說,印度塔塔汽車(Tata Motors)創辦人因發現印度民眾騎乘機車超載的問題,而開發出價格便宜的國民車,提供印度民眾更安全的交通工具。
3.實驗:透過實驗進行測試、修正商業創新,使創新者能夠嘗試新的經驗和探索世界。比如說,企業開發新產品時,可事先選定某區域性市場,進行小規模販售,藉以測試產品受歡迎的程度,再根據販售結果進行修正。
4.建立人脈: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換意見或交談,進而產生知識上的火花,獲得完全不同的觀點,最後再將這些寶貴的意見聯結。比如說,刻意接觸那些有不同構想和觀點的人,擴大自己的視野。
5.聯想:聯想是創新者五項技能中最重要的一環。它的功能就像DNA的雙股螺旋骨幹,質疑、觀察、實驗、建立人脈這四種活動,圍繞著這個骨幹,協助培養創新構想,將看似毫不相關、不同領域的構想聯結起來。比如說,eBay創辦人皮耶‧ 歐米迪亞(Pierre Omidyar)當年為了替未婚妻尋找薄荷糖盒,透過地方分類廣告尋找沒有下文,同時又錯失熱門網路公司股票投資,促成了歐米迪亞興起網路創業的念頭,透過網路尋找很難找到的東西,也因為這個看似毫不相關的聯想,才促成eBay的創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勇敢做唯一的自己:台大教授郭瑞祥的人生管理學》,天下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郭瑞祥
採訪整理:陳建豪
管理,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
讓自己人生更幸福的關鍵能力。
人生可以管理嗎?
不要誤會「管理」只是「主管」的責任,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迎接生命中大大小小的「管理任務」,無從逃避。
書裡的16個人生管理智慧,邀請你從現在開始學習管理自己的人生,
多一點價值,少一點功利;多一點智慧,少一點教條;
帶領你尋找個人獨特的天賦能力,傾聽內在的聲音,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郭瑞祥上半場的人生一路順遂,取得台大、麻省理工學院學位,到矽谷科技公司服務。青年人生風光得意,更被挖角返鄉成為台大教授,卻在壯年罹癌,妻子病逝,一度讓他成了一座孤島。
他經歷了人生許多轉彎與挑戰,生離死別的打擊,開始思索生命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學會面對那些意料之外的真實人生。
本書是郭老師給所有讀者的真誠提醒與熱情分享,以自己的真實故事,以生命凝聚的人生管理智慧,幫助每一個人重新看待自己的目標,迎接未來的變化。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