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鏡子冥想》:為什麼同情心可能比同理心更好?

文:塔拉.威爾(Tara Well Ph. D.)

44. 為什麼同情心可能比同理心更好

天生善解人意的鏡冥人,可以敏銳地感受到他人的想為心可心更痛苦。所以你可能會想問:會不會有太過投入的什麼問題?對別人的痛苦或悲傷感受太深,會不會傷到自己?

太過度的同情同理同理的確可能是個問題,如果對他人的鏡冥苦難同理過多,讓自己過於痛苦時,想為心可心更我們就沒有足夠的什麼認知和情感資源可以協助對方。如果是同情同理用同情心對他人的感受用認知來理解,會更有益於維持自己的鏡冥狀態,進而確保我們更能妥善地支持需要協助的想為心可心更人。

過度的什麼同理可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佛教教義,但佛教並不主張用同理心來耗盡自己的同情同理情感,而是鏡冥教導慈悲的實踐,稱為慈悲之行(karuna):關懷他人,想為心可心更分擔他人的什麼苦難,核心精神是為他人分擔感受,而非被他人的感受影響。

神經科學家坦尼亞.辛格(Tania Singer)和歐加.克林梅奇(Olga Klimecki)為了比較同理心和同情心的效果,進行了實驗。兩個實驗組分別獨立接受同理心或同情心的練習訓練。研究結果揭示了大腦對這兩種訓練的差異反應。

首先,同理心訓練激發的是大腦中與情緒和自我覺知、情緒和意識相關的部分,以及記錄疼痛的區域。而同情心訓練激發的是腦中與學習、決策和獎勵相關區域的活動。

其次,兩種類型的訓練呈現截然不同的情緒和行為態度。訓練同理心的實驗組覺得同理心是讓人不舒服而且麻煩的。另一方面,訓練同情心的實驗組似乎在心念中創造了正向結果,這一組別最終比同理心組的人展現更多的善良,而且更渴望幫助他人。

因此,對他人的痛苦有「認知上的理解」,而不是隨著對方的情緒起舞,就可以更好地去協助他們,同時照顧好自己。

當我們無法將自己的痛苦與他人的痛苦區分開來時,就會出現同理陷落(Empathic distress),這會導致倦怠和各種身心健康狀況。如果你身處環境裡的人們情緒高漲,然後你發現自己被襲來的情緒浪潮捲走陷入混亂,這裏有一些技巧可以避免同理陷落(Empathic distress)的狀況。

首先記得深呼吸。

當我們看到令人痛苦的事物時,會激發戰鬥或逃跑(fight-or-flight)反應,呼吸就會變得又快又淺,這會提升緊張感並為我們提供情緒動能。有研究顯示,緩慢、穩定的深呼吸可以激發迷走神經,位在大腦中的迷走神經控制著副交感神經系統,而副交感神經系統正是控制放鬆反應的神經系統。因此做幾次深呼吸,會讓人更平靜。

第二,將注意力集中,感受自己的身體。當目睹其他人的強烈情緒時,請將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而不是陷入他們的經歷與感受中。請感受自己踏在地上的腳,並試著擺動腳趾;如果你是站著的,可以稍微彎曲膝蓋;如果你正坐著,請感覺臀部與椅子的接觸,並感受椅子正在支撐著你。專注於身體的感覺,並想像你正在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感知在身體中移動。當然,請讓自己保持彈性,當情況變得難以忍受時,你是真的可以從現場「移開」自己的。

第三,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當陷入他人的情緒時,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花點時間凝視自己的眼睛,可以讓你回歸現實,提醒你自己是誰,並用更廣闊的視野來重新評估眼前的情況。這時自我同情的鏡子冥想練習就能派上用場了。

試試看

思考下面的問題,並將自己的想法和反應記錄在影片日記中。

與人相處時,你是天生就具備同理心嗎?還是你比較傾向於以同情心去理解和覺知他人的感受?相較於其他情緒,有沒有任何特殊情緒你比較難以感同身受? 你是否曾希望在與人的交流中,可以不要太感同身受,而是多點同情的理解? 同理心是否曾經妨礙了你的同情理解能力?

45. 用同情心看待自戀

我們在上一章中了解到,一個人能否用同情心採取行動,與該人的調節情緒能力高度相關,而非其道德品質。因此,最終我們得把目光焦點重新回到自己身上,好好凝視著這位摯友的倒影,因為如果我們無法看見自己,那麼也看不到別人。

自戀的特徵是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最近對自戀者大腦的一些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可以協助我們理解為什麼這些人的同理和同情能力嚴重受限,同時還可以讓我們知道如何協助自己提高這些重要的人際交往技巧。

許多實驗和臨床觀察發現,自戀者會有自溺(self-absorbed)的慣性思維模式,讓他們免於覺察他人的情緒和經歷。但他們是故意要這麼無理、冷漠嗎?近期的神經科學研究表明,自戀者之所以缺乏同理和同情心,可能是因為他們對情緒的認知處理存在缺陷,而這種缺陷不受意識控制。這些研究發現說明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們希望的那樣具有同理和同情心。後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自戀者的大腦發生了什麼事。

同理心涉及共享、想像和理解他人的情緒,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當我們正在經驗同理心時,大腦的特定區域會被激發。位在大腦的腦島內前島(the anterior insula),這區域像是兩個獨立的認知處理網絡之間的開關:一個與執行任務有關,另一個稱為預設模式,與關注自我相關。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會在專注執行任務與專注於自己之間切換,但很難兩者同時並行。

最近的大腦成像研究顯示,自戀者的同理心缺陷是由於腦島內前島功能障礙造成的。他們的腦內前島似乎處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導致無法關閉預設模式網絡,而該網絡會將思考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所以自戀者的大腦呈現無法不去注意自己的狀態,當然這也會阻礙一個人共享和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