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發炎世代》:透過神經傳遞物質,發炎如何造成重鬱症與焦慮症?

文:黃智群、發炎發炎張芸瑄

憂鬱

世界衛生組織警示2020年時重鬱症會是世代神經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二大主因,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皆與慢性發炎息息相關),透過對個體與社群的傳遞成重生活品質與醫療花費造成沉重負荷。重鬱症的物質終身盛行率約12%,人類發現這項疾病的何造歷史可能跟發炎一樣久遠。早在數千年前的鬱症與焦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石板上已記載了憂鬱症症狀,而西元前400年左右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則將顯著低落的慮症情緒稱為「憂鬱(melancholia)」。

根據第五版精神疾患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發炎發炎定義,當個案有連續二週以上的世代神經時間,每天大部分時候都出現下列九項症狀中的透過五項以上者(必須至少一項包含1或2), 則可診斷為重鬱症。傳遞成重

  • 幾乎每天且整天憂鬱,物質可由主觀報吿(例如:感到悲傷、何造空虛、鬱症與焦無助)或他人觀察(例如:看起來像在哭) 而得知。其中靑少年可能以情緒易怒來表現。
  • 幾乎每天且整天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或愉悅感。
  • 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一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5%),或幾乎每天食慾降低或增加。
  •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 幾乎每天都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
  • 幾乎每天都倦怠或無精打采。
  • 幾乎每天感到無自我價値感,或有過度不恰當的罪惡感(不僅是對生病自責)。
  • 幾乎每天思考能力和專注力降低,或是猶豫不決。
  • 反覆想到死亡(不只是害怕死亡);反覆有自殺意念而無具體計畫;或是出現自殺行為;或有具體計畫。

傳統上,重鬱症被認為是腦內血淸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或麩胺酸等神經傳遞物質的功能異常所導致,但臨床上仍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病患對於調整這類化學物質的藥物療效反應不佳。因此,科學家們不斷尋找是否還有其他造成重鬱症的機制可以在未來作為治療的標的。最初讓學者們將重鬱症與發炎連結在一起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發炎性疾病的患者有較高的憂鬱症罹病風險。
第二:即使沒有共病其他內科問題,仍有三分之一的重鬱症患者有明顯升高的促發炎細胞激素。
第三:接受細胞激素治療者(如肝炎患者)較易罹患憂鬱症。

基於以上發現,人們開始探索發炎物質如何造成憂鬱。首先,發炎介質出現在腦部後,會干擾神經傳遞物質、神經內分泌系統、以及神經可塑性。更細膩地說,發炎會減少腦部滋養物質,不利海馬迴神經元再生;也會增加氧化壓力,影響色胺酸- 血淸素代謝,減少血淸素合成,或激化血淸素轉運蛋白而增加血淸素回收,導致可利用的血淸素變少。

此外,發炎也會產生神經毒性物質,以及麩胺酸過度刺激的神經毒性,導致神經元與膠細胞受損。縱貫性研究發現發炎細胞激素的增加經常是早於憂鬱症狀出現的,而且許多發炎性疾病都會顯著增加罹患重鬱症的機率(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有七成罹患憂鬱症),增加了我們對其因果性的聯想。

近年來,有一個稱為「細胞激素假說」或「巨噬細胞理論」的觀點逐漸受到重視,其主要論點是:發炎-免疫系統的活化, 尤其是細胞激素的合成,會影響神經化學物質的功能,進而導致憂鬱。此外,誘發重鬱症的常見心理社會壓力也被發現會透過多種發炎路徑影響情緒,比如前述的交感神經活化會刺激核因子kappa B轉錄出一系列發炎介質;而動物研究則發現,心理壓力會增加麩胺酸的釋出,促使膠細胞將三磷酸腺苷(一種應當在細胞內供作能量的分子)排出,當三磷酸腺苷出現在胞外時則引起發炎體活化,增加IL-1β與TNF-α的分泌,導致腦部發炎。

針對人類社會中壓力與憂鬱的連結,有學者提出「社會訊息傳遞理論」,其指出社會威脅或負面事件會增加促發炎細胞激素,對個體的行為模式造成深遠改變,包括悲傷、乏興趣、疲憊、精神動作遲緩、和社交退縮等。重鬱症的高度復發性以及早期生命壓力的致病性都可以用該理論來解釋。

本書前章所強調的文明威脅不就是莫大的社會壓力?順帶一提一個有意思的研究,缺乏發炎激素IL-6的老鼠對壓力竟然是較有抗性的,也較少出現憂鬱反應,難道是比較不會發炎就相對不會憂鬱嗎?對於發炎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整合重鬱症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型,這正是科學的進步。

其他支持發炎在憂鬱症中扮有角色的證據還有:發炎程度較高的憂鬱症患者較易對治療產生抗性、有些抗鬱劑可以減少病患的發炎反應、以及阻斷發炎可以改善憂鬱或增加對傳統抗鬱劑的反應。因此,發炎可以被視為是誘發或維持憂鬱症的重要因子,未來亦可能作為臨床診斷與追蹤病情的生物指標。

焦慮症

常見的焦慮症診斷包括廣泛性焦慮症與恐慌症,核心問題都是個體處於過度警覺的狀態,造成明顯苦惱或功能減損。廣泛性焦慮症的症狀包括大部分時間處於擔心狀態,合併肌肉緊繃、坐立難安、煩躁、失眠、不專注或疲憊;而恐慌症則以突如其來的嚴重焦慮、恐懼,以及合併身體多處不適為主要表現。

雖然跟憂鬱症或躁鬱症相比,關於焦慮症發炎狀況的研究較少,但我們應該不難想像這二者之間存有密切聯繫。

首先,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與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失調都是焦慮症的生理特徵,而它們所導致的核因子kappa B活化及糖皮質素抗性皆是發炎的重要機制。

再來,焦慮症的臨床表現,還包括了許多典型的發炎徵兆, 包括腸胃不適、胸悶氣促、以及疲憊失眠等。一篇2013年發表的大型世代研究指出,患有焦慮症的男性其發炎指標會增高,而晚發型(50 歲之後)的焦慮症更是與免疫失調相關。雖然在這份研究中,女性個案並未被確認有發炎的跡象,但較早的一項分析則發現男性或女性的焦慮都與發炎指標呈正相關。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可能與各研究收案的女性年齡分布不同有關。為什麼女性年紀漸長後,會較容易發炎呢?如第三章所述,女性荷爾蒙減少及老化都是加重發炎的因素。在其他族群中,如靑少年及冠狀動脈疾病者,也被發現焦慮症與發炎指標上升有關。

一篇2016年發表的文章探討了發炎如何對不同腦區產生影響,進而出現焦慮與恐懼症狀。比如杏仁核(amygdala)對感染或社會威脅的恐懼反應,與IL-6上升有關,也可能造成後續的疲憊、憂鬱情緒、社交退縮、及認知下降。另外一個讀者可能較少聽到的腦部構造島葉(insula),會與杏仁核互動, 其活性與個案的焦慮度相關,而周邊發炎會使其活化。

主管記憶的海馬迴則在創傷事件後,因微膠細胞釋出的發炎激素而逐漸萎縮,這個現象在波灣戰爭退伍軍人身上已經很淸楚的被觀察到, 即創傷後壓力症狀愈嚴重的,海馬迴萎縮愈明顯。所以我們常可看到高度焦慮的病患,往往記憶力也不好,這並不是他們心不在焉,而是腦部記憶構造已經遭到破壞。

接著,更上層的額葉皮質也與杏仁核及海馬迴有千絲萬縷的連繫,可以調控情緒反應、選擇性注意、及認知形態,然而在高度壓力下,皮質上的發炎激素受體、以及皮質與下層結構的功能性連結會發生改變,進而惡化情緒與認知。其中,有一個構造稱為背側前扣帶迴皮質(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它會因為情緒或身體壓力而激化自律神經系統,所以除了其本身職司的注意力會受到發炎影響外,全身生理調節也都會被牽連。甚至有些先天性格本來就較為神經質的個體也被發現有背側前扣帶迴皮質的過度活化。

發炎是如何改變上述腦區的功能呢?透過神經傳遞物質的改變,如麩胺酸、血淸素或γ- 氨基丁酸、以及細胞的萎縮凋亡都是潛在機轉。再者,有研究嘗試探討感染(生理)會不會惡化社會壓力(心理)所產生的神經功能變化,結果也是肯定的,這再次呼應了本書宗旨:減輕各種來自文明公害、生活習慣、與心理失調等方方面面的發炎因子,才是保全健康之道。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發炎世代:為人體的心靈、免疫、疾病找到和諧與療癒之道》,遠足文化出版

作者:黃智群、張芸瑄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器官生病,問題或許出在心智有狀況,
別諱疾忌醫,
因為你的大腦發炎了。

後疫情時代的第一要事,
跟「發炎」分手吧!

從此讓心靈、免疫、疾病,達成和諧、得著療癒。
「這是一本理解人體免疫與神經系統如何延伸我們的感知,奇妙地統整感官訊息來回應身心所處之境的好書。」──陳柏熹教授 (成大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所長、精神學科主任)

發炎是文明的產物與困境,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發炎如何影響腦部生理,進而改變我們的心智?
發炎不只是你印象中的紅、腫、熱、痛,
莫名的疲倦、焦慮、心情低落、找不到原因的疼痛都是發炎的症狀!
全球每十個人就有六個死於慢性發炎相關疾病,
發炎如同構成疾病之塔的骨幹,橫行於世。
壓力、肥胖、作息混亂、空汙都會引起發炎,
腦部也無法倖免,各式身心疾病隨之而來。
成大身心科醫師結合最新研究與臨床觀察,
根除錯誤觀念,提出促進健康的完整方案。

  • 少吃多動為什麼還是瘦不下來?
  • 這裡痛那裡痛,為什麼檢查不出哪裡有病?
  • 憂鬱症的成因是因為個性太草莓?
  • 失眠是因為容易想太多?

不要急著貼上負面標籤,其實是因為身體發炎了,
從小到大的身心創傷都會讓身體,甚至腦部因發炎而改變功能。
讓我們直面新時代的健康威脅,找到正確的防禦方法。

身心醫學中,心理狀態和身體運作息息相關,保持情緒與生理功能的和諧穩定是非常重要的。當心理有狀況,便可能透過免疫機制,造成發炎,影響各個器官的健康;反之亦然。

本書內容由實際案例開始,引導讀者理解本書主題與現代人生活之密切,繼而從爬梳發炎的概念出發,回顧最新科學對慢性發炎的洞察,也深入了解發炎如何改變我們的心智,並於最後提出實證可行的改善方案,鼓勵人們奪回生命的自主權,恢復自我的和諧與完整。

近期,國內外最新且知名的醫學期刊及研討會都視發炎為重要研究趨勢、引人入勝的生命主題,絕對值得我們利用時間好好了解其中脈絡,增加對此新知的掌握。

本書特色

  • 第一部全面解析身體和心理的「炎症」。
  • 成大身心科醫師結合最新研究與臨床觀察,根除錯誤觀念,提出促進健康的方案。
  • 發炎是可以預防、控制和改善的!
  • 為人體的心靈、免疫、疾病找到了和諧及療癒方法。
  • 從這本書開始正確了解自己!
(遠足C)發炎世代-立體書封書腰300dpi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