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扶贫工厂”拓宽脱贫增收路

“早上骑着电动车几分钟就能到厂里。扶贫工厂‘扶贫工厂’建在家门口,拓宽脱贫既不耽误挣钱,增收也不耽搁农忙,扶贫工厂还能照顾家里,拓宽脱贫实现了挣钱持家两不误。增收”说起家门口就业的扶贫工厂新生活,凤台县古店乡北王集村群众孙邦芳脸上洋溢着喜悦的拓宽脱贫笑容。

、增收孙邦芳告诉记者,扶贫工厂她和丈夫长年在上海务工,拓宽脱贫最放心不下的增收就是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两边双亲年纪大了,扶贫工厂儿子在读高中,拓宽脱贫都需要人照顾。增收听说村里建起了“扶贫工厂”,她和做保安的丈夫,没有丝毫犹豫,买了火车票便返回了家乡。“我是第一个报名进厂的,担任产品检验员职务。第一个月保底工资1350元,技术熟练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工资。”孙邦芳说。

孙邦芳所说的“扶贫工厂”,是当地引进的浙江省温岭市路正鞋业有限公司北王集分厂。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古店乡与市林业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共同努力,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70万元,将北王集村旧粮库改造成标准化厂房,与温岭路正鞋业公司合作建设“北王集村产业扶贫制鞋车间”,建成两条生产流水线,带动贫困户及周边群众100人就业。同时,企业把就业培训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帮助贫困群众掌握技能就近就业,实现了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多赢。

聚焦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古店乡创新“党建+扶贫攻坚”模式,坚持乡党委书记亲自抓、帮扶单位协作抓、挂职第一书记具体抓,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提高贫困村发展的自身“造血”功能。

新河村以前是贫困村,有44户贫困户,一些老弱病残致富无门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让他们有稳定增收成为一大难题。“村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依托合作社、种植大户的技术优势,通过协调流转贫困户土地,实行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形式,把贫困户吸收到合作社,盘活了土地资源,解决了脱贫的可持续难题。”新河村党总支副书记童守客告诉记者,新河村还利用扶贫资金,有公司代建了2个食用菌扶贫车间,每年收益3万元;已建成的60KV村级光伏,年收益约5万余元;另有一个6.24KV的村级光伏正在建设中,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新河村村民童守跃原是一名贫困户。他响应村里的号召,主动流转了2亩土地,每亩年收益1400元。同时,他坚持在附近的家庭农场上班,每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一年能有1万多元收入。“比自己种地强多了。”童守跃说。

村里建起“扶贫工厂”,贫困户家门口就近就业,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据悉,古店乡两个贫困村均完成出列,全乡完成脱贫任务310户、841人。该乡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将通过免费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技能水平,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让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越走越扎实。

(记者 朱庆磊 编辑 汤宁)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