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出雲博樹
把限制當作解決問題的翻轉發明線索
學會思考事物的限制,能發掘出有價值的思維司代資訊。在處理麻煩的西佛西事情時,可以試著問自己如下兩個問題:
- 問題一:這件事物的博士表作限制有哪些?
- 問題二:這些限制的背後反映了哪些資訊?
思考潛藏在限制背後的資訊,這些資訊也許就是住東應對問題的線索,這就是膠水限制的第三大功能。
思考一下,沒想一塊磚塊可以拿來做什麼?並盡可能列出多項答案。到便這是利貼許多創意思維課程中最容易問到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成為答案據說有幾百個之多,磚塊除了用來砌磚牆之外,翻轉發明還可以用來墊桌腳、思維司代用來砸核桃、西佛西用來蓋泡麵、博士表作用來防身⋯⋯但是住東這些答案有什麼用處嗎?似乎沒太大的用處。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使用某件東西,不是因為它是萬能的,而正是因為使用受到限制,一個受限制的東西更能告訴我們可以如何使用它。
據說,適合切肉片的刀和適合砍骨頭的刀是不同種的刀,因而一個好的廚師會配備一套各盡其能的刀具,這也意味著每一把刀的適用範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還有更精細的,吃螃蟹需要用到的工具就有八種,各司其職,合稱「蟹八件」,其中的每一件工具只在剝蟹的某個過程會被用到,除此之外便全無用武之地。
發明便利貼:「缺點」反成優點
觀察一個東西所具有的特點,從正面看能看出其功用,從反面看能看出其限制,這是一塊硬幣的兩面。而要澈底弄懂一個東西,從正面出發可以,從反面出發也可以,殊途同歸。
練 習
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 膠水有什麼用途?
- 黏性很弱的膠水有什麼用途?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當然很多,但是不外乎用A去黏B,用B去黏C,這些答案雖然都對,但是沒有太大的意義,而第二個問題突然變得有趣了。「黏性很弱」乍看之下是一個限制,你可能會想,黏性很弱的膠水還能叫膠水嗎,怎麼可能有用呢?
但反過來想,「黏性很弱」也可能是某一類事物的規則,也許你能找到這類事物,如果找不到的話,能否以此規則創造出這類事物呢?有趣的是,恰恰有人做出了這樣的嘗試。
1968年,美國3M公司有一名西佛博士,他在一個研究膠水的科研小組裡工作,目的是發明出新型的強力膠水。但是西佛這個人有點個性,喜歡自己研究,嘗試一些比較奇怪的比例,結果一種全新的膠水就被發明出來了。不過這種膠水的黏性不僅沒有比原來的更強,反而更弱了。
西佛的上級對這個新發明並不買帳,畢竟分配給西佛的任務是發明強力膠水,結果弄出一個黏不住東西的膠水,還好意思邀功請賞?於是這項發明就被閒置了。
但是西佛很執著,他堅信自己的發明必有用武之地,就在公司裡到處宣傳,於是3M公司上下都知道了這個西佛博士發明了黏不住東西的膠水。
就這樣過了好幾年,轉機發生在3M公司的另一個員工弗萊博士身上。在教堂唱詩班唱歌時,弗萊博士會用一些小紙片當書籤,把書中經常會唱到的歌詞加以標示。但是紙片很容易從書上掉下來,一而再、再而三,成了一個惱人的小麻煩。終於有一天他想起西佛博士的膠水,這種膠水的黏性雖然很弱,但黏紙片就已經足夠了,同時也容易把紙片再取下來黏到別的地方,反復黏貼也可以,這不是很方便嗎?
黏性不強的膠水+紙片=可反復黏貼的便利貼
新發明「便利貼(Post-it note)」就這樣誕生了。作為職場人士的工作利器,這個小物品改變了世界,它也成為3M公司代表性的發明之一,為公司賺取了不菲的經濟報酬。
要把西佛博士的發明轉化為能賺錢的商品,必須處理好「黏性不強」這個看似負面的屬性,但是當年3M公司內部除了西佛和弗萊,所有人對這個屬性的理解都太狹隘了。我們可以比較下面兩種觀點:
- 觀點一:黏性不強的膠水是沒用的,因為什麼東西都黏不住。
- 觀點二:黏性不強的膠水在需要黏性較強的場景中是沒用的,不過在需要黏性較弱的場景中是有用的。
「觀點一」的局限是假定所有需要黏性的場景都是黏性較強的場景,這是一種思維固定模式。
思考限制的深層「意義」
一個黏性不強的膠水肯定是不能用來黏玻璃、黏木頭、黏金屬,這是這種膠水的限制,但是這種限制也反過來啟發我們去找到適合它的場景,在這個基礎上,新的發現和創造就誕生了。從這個例子類推,能不能設計出這樣的思考步驟:
- 第一步:明確一件事物具有的各種限制。
- 第二步:理解這些限制的「意義」。
- 第三步:基於上述的理解,構想滿足這些限制的方案。
不要小看這三步,似乎有些簡單,但是真的能讓思考變得更容易。可以把這個方法當作一種「排除法」來應用,在明確了限制以後,羅列出不符合限制的種種選項,把它們排除掉以後,剩下的選擇一少,當然就容易找到正確的解答了。
解決問題的高手會有意無意地透過識別和滿足各種限制,來加速解決問題的過程。比如,偵探破案必然要悉心尋找潛藏的事實線索,這些事實線索限制了案件的可能性,限制越多,那麼案件的真相就會越收斂,就越容易破案。
醫生看病也是這樣,透過儀器獲得的各種檢查指標限制了醫生對病例作出過於主觀的猜測,正是在這些限制的啟發下,醫生才能從最大的可能性去推斷。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翻轉思維:整合已知,從小細節突破思考框架,深度進化的心智進擊術》,高寶出版
作者:采銅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別讓既有知識禁錮了我們的思考!心理學博士、「知乎」精神代表采銅,繼《精進思維》之後,又一邏輯思維超進化力作,打破自我設限的8個精煉思考模式,擴大你的思考深度!亞馬遜中國、當當網暢銷書,2.5萬網友誠摯推薦,好評率100%。
- 當你拿著鉛筆寫字時,有沒有想過石墨是怎麼被木殼包起來的?
- 當你在黏便利貼時,有沒有想過紙張是怎麼跟膠水結合在一起的?
- 當你在使用魔鬼氈時,有沒有聯想到什麼植物的特性跟它極為相似?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說:「對每個複雜問題,都有一個簡單的錯誤答案。」現在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已經形成了無數個框架,限制了我們的觀察力與思考力。我們看任何事情都戴著「有色眼鏡」,不知不覺中已步入了錯誤的預設,忽視了有價值的資訊,甚至深刻影響了我們的行為與思考模式。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