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第22屆國家文藝獎】生命,如河流湧動——景觀建築家郭中端

文:廖大魚

1968年盛夏的新店溪,天空晴朗無比,第屆動景端水影閃爍之間,國家觀建郭中眼前的文藝亮光忽明忽滅;記憶中的模糊時刻,無法喘息的獎生瞬時片段,生命的命河消逝與滋長,就在河流湧動之間,流湧順流而去。

蘊含於「景觀」中的第屆動景端古老哲思

郭中端出生長大於台北市溫州街附近,日式宿舍巷弄之間。國家觀建郭中直爽的文藝個性,讓她一路被師長打罵長大,獎生卻是命河越挫越勇,明明是流湧別人眼中的小事,她總是不願服輸,擇善固執。

這種情形在她投入景觀行業之後,更是明顯,各種公共工程的衝突場景,是她早期執行設計過程中的現場寫照。因著珍愛我們所賴以生存的這塊土地,郭中端將景觀美學融入環境倫理之中,30多年來秉持著護土親水之專業良知持續創作,帶動了台灣河川活化與親水美學的浪潮,成為台灣景觀建築界之先驅。

郭中端設計之「明池森林遊樂區」,藉由風水的概念配置,利用現地的枯木及溼地,Photo Credit: 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提供
郭中端設計之「明池森林遊樂區」,藉由風水的概念配置,利用現地的枯木及溼地,塑造明池山林的獨特景觀。

相對於建築,景觀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有其不同的哲思,郭中端運用說文解字的圖像來詮釋其中的奧妙。

「景」字拆解為「日」與「京」,如同「太陽照在京城上」,可解釋為自然環境與人為空間的互動關係;「觀」字拆解為「草」(植物)、雙「口」、「隹」(鳥類)及「見」,可解釋為在自然生態中看見美好且眾口讚嘆。「景觀」之意即是從環境與空間的和諧共處中,追求合乎生態願景的美好未來。

這正是符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設計論述,老早就深植於古人的文字教化之中,現代人卻早已遺忘,而郭中端以設計來實踐。

1996年落成的「明池森林遊樂區」即是一例。郭中端進行本案設計之時,因為基地對外交通不便,她經常必須從台北趕搭第一班公車、再轉搭第一班台鐵火車到達宜蘭,舟車勞頓後才能到達基地,而上天回報犒賞她的,就是最原始純真的山景。郭中端在雲霧山嵐中反覆傾聽設計構想與基地涵構的共鳴,發想出結合枯木與溼地的沉靜空間,呼應山形氣韻的風水情境。

近年更有藝術表演團體將明池視為大地舞台,動靜之間,枯木為筆、明池為硯,與遠景的筆架山對話之中,天地人合一的動感聲響悠然沒入池水。

優人神鼓《聽海之心》以明池為大地舞台,展現天地人合一的忘我意境。(攝影/張Photo Credit: 優人神鼓提供,張智銘攝影
優人神鼓《聽海之心》以明池為大地舞台,展現天地人合一的忘我意境。

向天地借設計,用時間來完成

「人做一半,天做一半」這句話經常被外界引用,成為郭中端執行景觀設計的核心理念。郭中端特別強調,這句話中的「人做一半」是指人做得再多,也只有一半,也就是說,在景觀設計的歷程中,人為設計的執行頂多只是一半,剩下的必須透過時間修補與自然縫合,讓整體設計融入環境之後才算完成。因為景觀建築設計除了人為的設施之外,還有更多涉及自然與生態的因素,包括植物、土壤、水質、氣候、風向等,並非施工完畢之後就可以立即看到最好的成果。一件完整的景觀建築設計作品往往要在完工後運作十年以上,才能與原有棲地融為一體,百年後才真正成為風景的一部分,這正是「景觀十年、風景百年、風土萬年」的真正含義。

簡單的說,因為人為的力量有限,要對土地與環境長存敬意,得請老天爺多加關照,這就是郭中端對於景觀建築設計最直白的描述。

然而,郭中端口中的「人做一半」,總遠超過業主與施工團隊的要求,每一個案子,她總是不計代價的全力以赴。

郭中端在意施工細節,堅持做好「人做的那一半」。(攝影/劉振祥)Photo Credit: 劉振祥攝影
郭中端在意施工細節,堅持做好「人做的那一半」。

以「冬山河親水公園」為例,1980年代的冬山河是一條被任意拋棄家禽死屍又時常氾濫的河流,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時任宜蘭縣長的陳定南對於冬山河的未來有許多美好的想像——是龍舟賽的場地,也可以是水上運動的場所。但是,要找誰設計?當時留日攻讀博士的郭中端在日本雜誌《Process:Architecture》發表了〈建築與水空間〉研究,陳定南看到這本雜誌,遂邀約郭中端協助規劃宜蘭冬山河。郭中端原本婉拒邀請,幾經波折之後,她毅然放下博士學位,回到故鄉台灣,開始「親水護土」的景觀設計旅程,經由日本「象集團」的合作協助,全心全力的投入本案設計。

在當時普遍粗糙與低落的工程困境中,冬山河親水公園以超乎水準的品質獲得肯定,誠懇的實踐親水生活的在地夢想。本案落成後佳評如潮,也成為郭中端人生中重大的轉捩點,日後她並與丈夫堀込憲二共同創立「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一同為台灣的景觀建築設計而努力。

「冬山河親水公園」以龜山島與中央山脈為設計發想,採用宜蘭在地元素及材質,例Photo Credit: 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提供
「冬山河親水公園」以龜山島與中央山脈為設計發想,採用宜蘭在地元素及材質,例如將養鴨意象融入親水空間的設計之中。

找回消失的文化底蘊,修復遺忘的歷史痕跡

踩在郭中端及其團隊所設計的景觀作品上,除了體會到濃厚的土地情懷之外,足下更有歷經時空淬鍊的厚實文化。郭中端想傳達的是——我們是生活在歷史之上,以後也將會成為歷史,因為從歷史經驗中獲得知識的累積,得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以「卑南文化公園」為例,經由史前考古遺址的保存,融入對於土地的情感與尊重,設計視野橫跨都蘭山景與卑南溪的河階地形,保留基地的原始地貌,在大型地景草坡上復育原生植物,這些層次疊覆的景觀元素透過設計手法的轉化與演繹,彷彿穿越平行時空,讓史前先民與現代人的時間軸線產生交集與共鳴。

「卑南文化公園」為台灣第一座遺址公園,其設計融合當地壯闊的山河地景,復原原Photo Credit: 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提供
「卑南文化公園」為台灣第一座遺址公園,其設計融合當地壯闊的山河地景,復原原生植物,連結史前先民與現代人的時間軸。
「卑南文化公園」內的考古工作棚架,展現發掘遺址現地的歷史魅力。Photo Credit: 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提供
「卑南文化公園」內的考古工作棚架,展現發掘遺址現地的歷史魅力。

對於郭中端而言,涉及「歷史記憶」的設計儘管十分複雜,需要了解完整的歷史陳述、蒐集相關的影像文字資料,甚至得跨海進行訪談與調查,郭中端依然義無反顧的接下她心中認為該做的設計案,「八田與一紀念園區」一案就是如此。

八田與一為日治時代的日本工程師,對台灣早期的水利建設貢獻極大,包括桃園大圳、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日月潭發電廠及石門水庫的規劃,其超越國籍的遺愛至今留存。八田與一紀念園區中之整修,包括墓園、出張所遺址、宿舍群以及宿舍周邊資材放置區,設計以反璞歸真為原則,而八田故居的修復則歷經台日交流的合作,引入日本大木匠師的職人精神,全案透過修屋、修景、修記憶來訴說近代歷史的故事。執行團隊並數度往返八田故鄉,與日本金澤的北國新聞社合作募集當時代的家具及文物,來豐富八田故居的展示內涵。在郭中端眼中,修復文化資產不該只是恢復建築外觀,更重要的是將那個時代的生活文化傳遞下來。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中之園區景觀(上圖)與故居修復(下圖),全案透過修Photo Credit: 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提供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中之園區景觀(上圖)與故居修復(下圖),全案透過修Photo Credit: 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提供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中之園區景觀(上圖)與故居修復(下圖),全案透過修屋、修景、修記憶來訴說近代歷史的故事。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