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當學術期刊成為一門生意,能賺取爆利的「巨錄期刊、掠奪式期刊」於焉誕生

文:蔡孟利(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今(2022)年3月底,當學台大醫學院研究發展分處的術期生意式期生網頁公告了一則消息,內容大要是刊成刊於台大醫學院正面表列了600餘本在學術聲譽或審稿方式有爭議的期刊,並表示該院審查聘任或升等的為門人事案時,若申請人提交的取爆期刊論文出處為該表列上的期刊,申請案將適用更嚴格的利的掠奪審查程序,包括投稿過程的巨錄答辯紀錄都將列為重要參考資料。

這個公告在台灣的焉誕學術圈內引起正反兩面諸多討論,雖然主要的當學爭議點在於「有問題的期刊」該如何認定的實務問題上,但在這個爭議點背後,術期生意式期生還有個更深層的刊成刊於課題,那就是為門關於學術出版慣例的「破」與「立」。

數量暴增的取爆期刊學術論文

將研究成果精煉成「論文」的形式以提交同儕審查,在審查合格後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利的掠奪是巨錄「學術研究」的工作中,最後、也最重要的一哩路。隨著時代進展中對於經濟、軍事、醫療等各方面的需求漸增,作為這些需求發展時最基礎的推動力量——學術研究,也就漸漸地成長為一門產業,而有更多研究者投入、更多的經費挹注,也牽扯到更多人的生計。

做為承接那最後、也是最重要一哩路的學術期刊,也因此漸漸成長為一門「生意」,從主要是附屬於專業學術團體的出版物,轉變為依賴高度商業化出版社發行的營利型態。儘管大部分學術期刊的經營者屬性已經轉變,甚至出版的載體已經由紙本轉以電子為主,但是期刊編輯過程中的一些核心慣例仍舊被沿用,包括「同儕無酬審查」、「審查過程單盲或雙盲」、「作者不支稿酬」,以及「讀者付費」等。

原先學術出版的慣例,是為了讓有限的版面能夠使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流通而設計的。但由於早期的學術圈還說不上是產業,且學術社群的規模也不大,因此在那樣的背景下,這些屬於學術互助的傳統規矩可以良好運作。然而今日的「學術研究」已經不只是個產業,而且還是個「龐大的」產業,因此數量跟著暴增的學術論文該如何走完那道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哩路,也就成為這個龐大產業需要解決的重要事務。

從「挑選」往「爭取」挪移

顯然傳統的學術出版方式需要有所變革。

在諸項學術出版的慣例中,「同儕無酬審查」、「審查過程單盲或雙盲」、「作者不支稿酬」都是不需花費金錢的事務,所以就「營利」的現實考量,這些項目自然無須變動。

那既然壓力是來自於暴量的學術論文,若是將傳統由「讀者付費」的發行模式改由「作者付費」,也就是由急著發表論文的作者來支付出版費用,以換取讀者免費取用該篇論文的自由,如此既不用擔心大量出版後的銷售問題,還可以高舉成果自由分享的理念大旗,豈不是一舉兩得?

在這樣的雙重誘因下,以「開放取用」(open access, OA)為名的經營模式,搭配成熟的電子期刊發行環境,便快速成長為今日學術出版的主流。

早期學術期刊的發行,是為了刊載與進步有關的新發現或新發明,以作為學術同儕間有意義的資訊交流媒介,所以作者不支稿費、審稿者不支酬金,而由讀者付費的學術互助模式可以運作良好。也正因為在現實上真正付錢的人是讀者,因此如何讓期刊所刊載的論文更有參考價值、更有學術影響力,再透過這些刊載內容品質的提升以爭取更多讀者支持,就成為出版者在銷售上重要的憑藉。

但是在OA期刊興起後,因為付費者的不同,也就衝擊了期刊發行是「為了誰」的關鍵立場。

在 OA 這個由「作者付費」的模式下,學術期刊在銷售上並不需要考慮讀者的購買意願。而需要考慮的問題轉變成如何吸引那些付費的作者多多將稿件送入——也就是說,因為銷售的對象變了,所以學術出版的編輯方針由期刊「挑選論文」的過濾型態,轉往「爭取論文」的收集型態挪移。

躲在傳統慣例下的黑手

當然在學術界中不乏有很好的作品,不僅願意接受同儕間嚴格審視,也耐得住漫長答辯過程的實力者。但是在學術研究這個龐大的產業中,更多的從業人員是屬於對畢業、求職、升等、經費競爭等現實層面充滿焦慮的煎熬者。

是以就「客源」的考量來看,如果一本期刊要賺錢,那麼內容品質的提升不該是考慮重點,如何降低論文刊登的門檻、縮短論文上線的審查時間,才是真正的營利之道。為了滿足上述這些需求,「巨錄期刊」(mega journal)也就應運而生。

而如果一本期刊要賺大錢,那麼內容品質更該棄如敝屣,讓論文刊登完全沒有門檻、審查的時間壓縮再壓縮,才是真正的爆利之道,所以就出現了所謂的「掠奪式期刊」(predatory journal)。

但即使對於論文的出版需求再怎麼焦慮,要投的仍然得是一本「學術期刊」,也就是說這本期刊還是得要滿足「同儕審查」這個最基本的形式要求。而在現實上,「同儕」的數量有限,有限的「同儕」能夠無償用以審查稿件的時間更是有限。因此OA的出版模式,雖然舒緩了學術界對於發表平台承載量不足的焦慮,但也因為OA模式加入了出版的戰局,讓大量出版成為回不去的營利誘惑,使得同儕審查所需要的「同儕」,出現了嚴重不足的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剛好被學術出版的傳統慣例給巧妙的掩蓋了!基於保護審查者不受外力干擾的公正性要求,「同儕審查」中的「同儕」從頭至尾都是匿名的,除了期刊中負責該篇論文的編輯之外,沒有其它人知道審查者是誰;而基於學術互助間的信賴關係,作者與讀者不會(也不能)要求期刊揭露任何有關審稿者真實身分的資訊。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