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八年抗戰與戡亂戰爭歷史有興趣的德械朋友,我相信各位一定對於德械師與美械師耳熟能詳。師與師在不少兩岸的美械面對影視劇中,兩者都有呈現出來,形象可是幻覺在真實的歷史中卻不是這樣。
「德械師」與「美械師」其實一直是兩岸國人見到部分片面歷史資訊渲染出來的產物,其中原因包含媒體宣傳、影視兩岸影劇的作品真相過度渲染及想像,外加德軍英挺帥氣的為何形象與美軍放蕩形象深植人心,令不少人將曾經與德軍、不敢美軍交好的德械國軍結合出「德械師」與「美械師」形象的幻覺。
(中國劇《金陵十三釵》的師與師國軍,身上裝備非常高級,美械面對但這在實際抗戰中並不存在)
「德械師」顧名思義就是形象指抗戰前期,中德合作下的幻覺產物,實際上為蔣中正領導的中央軍,為德國教官訓練及建議出來的「德制師」、「德式師」,而非「德械師」。為什麼呢?很多人一定想說從歷史照片很容易見到中央軍配備德式鋼盔、毛瑟步槍,甚至使用著德國製大砲、裝甲車輛、摩托車。
沒錯,國軍的確有部隊這樣裝備,但士兵使用的裝備並非全是德國製,多數是「仿德國」的。當時中央軍隊編組也是比照德軍編制及德國較範,卻由於中國國力不足,中國軍隊無法像德國部隊那樣去編制,但由於是比照德軍編制,所以才稱呼「德制師」、「德式師」,但就是沒有的「德械師」。
若真的要名副其實的「德械師」那官兵除了那頂德制M35鋼盔外,官兵一律穿著毛料軍服,人人腳上穿上皮制馬靴,士兵人手一把德國98K毛瑟步槍;軍官持P08魯格手槍及MP38施邁瑟衝鋒槍,裝甲部隊則全為德製裝甲車輛、火炮,若有這樣編制才能算是「德械師」。

歷史上有些知名照片,也就是南京中央軍校的歷史照片,由於照片中的官兵全著毛呢料軍服搭配德國鋼盔,毛呢料軍服並非一般部隊穿著的軍服,而是軍校的冬季服裝。這類型毛呢料軍服從黑白照片來看與德國軍服相似,導致許多人將國軍穿軍服誤認為德式軍裝,在長年以訛傳訛,甚至是歷史研究者也誤認為國軍穿著德國軍裝,把原本的「德式師」搖身一變變成「德械師」。

中國不少影視劇,如《怒海紅塵》直接將國軍中央軍官兵穿上德國軍裝;《八佰》中的官兵全部配備二戰規格的德軍單兵裝備,更加強化這些以訛傳訛的資訊。
(中國劇《怒海紅塵》想像中的國軍)
其實中國軍隊在二戰期間,軍官穿著的軍常服反倒接近英式軍服,但許多讀者光見到那頂德式M35鋼盔就將國軍德軍化了,完全忘記身上裝備的英式配件。
(中國電影《八佰》將德軍單兵誤植至國軍身上)
然而美械師反倒是存在過,但那是在抗戰時期的滇緬戰場,也並非全美式。當時滇緬戰場的駐印軍服被與單兵裝備由英軍提供;武器則由美軍提供。所以這些美械部隊其實是穿著英軍制服拿著美國武器的中國兵。

那大眾所想像中的美械師是什麼?

中國內戰題材影視劇中的國軍,劇中國軍人均一頂帶偽裝網的美式M1鋼盔、美軍大衣、美軍M1943野戰夾克以及美式彈匣袋;軍官配備M1A1湯普森衝鋒槍、士兵配戴M1格蘭特步槍,這些美軍標籤一一貼在內戰戰爭時期的國軍。

實際上在內戰初期國軍的確有少數部隊全部發配美式裝備,但那是少數,這些少數甚至是混和德國、日本、國造等裝備,幾乎未見過比照美軍樣是打造出來的「美械師」,直到六月停戰令下達後,美軍中止對華軍援,美械部隊就開始換裝。

例如孟良崮戰役時期的整編74師,該師算是著名的美械部隊,懂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他是國軍五大王牌之一,師長就是赫赫有名的張靈甫。大家以為這支部隊,帶美軍鋼盔且人手一支美援武器?這就大錯特錯,實際上的整編74師是配戴配戴日式鋼盔、日式彈藥盒的,少數人員仍配戴德式鋼盔以及美式鋼盔。

整編74師在離開南京奔赴山東戰場前,因美國對華實施禁運,整編74師將原本的美式兵器通通換成國械。其原因很簡單,因為美國武器使用的彈藥是.30的彈藥,國械為7.92的毛瑟彈藥。
身為王牌部隊的整編74師總不可能讓他彈藥不充足吧?所以為了補給通暢,當然優先將使用.30彈藥的美式武器紛紛汰換掉。不過有些例外,如重型裝備因沒有可取代方案,因此只能繼續著美式重型裝備,打完一個是一個。除了整編74師之外的國軍則絕大多數是中日裝備混和的。

雖然「裝備錯誤」對於整部電影或是歷史研究看似無傷大雅,但對於歷史是非常不尊重,甚至可以說以還原歷史的角度來看,是極為粗糙的。過去常聽到「魔鬼出現在細節中」,但我國影視作品從古至今幾乎沒有真正重視細節,反倒重視政治上的宣傳。

從此可見我們兩岸中國對於歷史細節的重視程度不如政治效益,也因此就草草帶過。也導致許多人對此以訛傳訛,錯誤的歷史印象一代傳一代。筆者曾經跟國軍某單位合作辦展覽,展示國共內戰時期的國軍。筆者跟軍方表示依照史實,日式鋼盔在當時是主流,但軍方始終認為使用美式M1鋼盔展覽比用日式鋼盔好,也是基於這兩個原因 :「電視劇形象以及政治正確。」
筆者與朋友許劍虹認為,是我們中國人始終不願意面對自己醜陋的一面,因此不斷透過影視作品或是後續宣傳,重新塑造對過去歷史的印象,反倒忘記「真相」以及「反省的意義」。所以兩岸中國人的作品或是歷史展館始終難以超越歐美,甚至鄰近的日本、韓國也早已甩掉我們。
現況下台灣的影視作品只能不斷產出恐怖電影與小品愛情電影等題材;中國雖然能生出科幻、史詩集作品,但卻被濃厚的共黨宣傳包覆著。結論是沒有一方真心願意面對真實的歷史,也漸漸導致我們的文化競爭力輸的一蹋糊塗。
延伸閱讀
- 國軍造型演變史:從北伐、抗戰、戡亂,到遷台後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