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島輝
一分鐘鋼鐵思維
具有心理韌性的給自觀思人,能「多方思考」。己按
能正面看待事物,讚後知偏面臨失敗也不氣餒,設觀還可以重新振作的點綜人才有辦法出頭天——這麼想的人不在少數。
事實上,考善有一位企業家曾在我跌落谷底的用認時候非常關照我,給了我邁出步伐走向外面的誤鍛力量,而他總是鍊心理韌懷著積極樂觀的心態。
即使工作碰到麻煩,給自觀思他會安慰下屬: 「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己按那也無可奈何。讚後知偏」縱然因為經濟不景氣導致市場萎靡不振,設觀他也會表示「執著於行不通的點綜地方也無濟於事」,反而會想辦法找出因應對策。考善
現在回顧起來,他是個時常保持正面心態的人。日子過得再怎麼忙碌,他一定會騰出一段能獨自思考的時間。獨處的時候,他會面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和「行不通的地方」,從正面與負面兩種角度檢討往後該如何採取行動,並得出結論。不過,他身邊的大多數人,只曉得他自己想出來的「最終結論」。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那也無可奈何。但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有意義的。」
「即使煩惱下去也無濟於事。反正這次已經明白這個方法行不通,下次再試試其他方法吧。」
只要聽到他這麼說並看著他帶領大家向前邁進的姿態,自然會讓人覺得「他真是樂觀進取啊」。不過他所表現出的言行,是在心中衡量過正面與負面兩種觀點後所得出的結論。若要下定論說「那個人天生就很樂觀」,實在言之過早。
「那個人很正向所以很棒。」
「不可以有負面想法。」
社會上這種具有強烈影響力的「正面信仰」思考方式,真的是天大的誤會。按人類的特性來說,大多數的人會傾向某一方面思考,似乎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畢竟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特別」。
打個比方,假設你因為一點芝麻小事與伴侶吵起架來。雙方爭執不下,彼此都無法讓步。情況演變成這樣子,你當然會對伴侶生氣,一時之間無法冷靜下來。你被負面情緒牽著鼻子走,開始另眼看待自己與伴侶之間的關係,你很可能會這麼想:「我要與這個頑固的人分手!」因為觀點與情緒會互相影響,而產生變化。
負面情緒與負面觀點之間的關聯相當密切,同理正面情緒與正面觀點也是如此。而且情緒與觀點會對你接下來採取的行動起非常大的作用。
接下來,與伴侶吵了一架的你決定聯絡意氣相投的知己好友。你對這位好友大肆抱怨對伴侶的不滿。此時,若這位知己好友特別了解你,他可能會點頭表示頗有同感,並不著痕跡地提供其他見解。
「這種事很常見啊。我之前也聽過類似的怨言呢。」
「你講的話是不是也有點過分啊?」
這時候你應該會滿臉不高興地回答: 「 我才沒有呢......」 有這種反應非常正常。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立場是特別的,自己的煩惱只有自己最清楚,就算親朋好友給予誠懇的建議,你在那一瞬間也會想要反駁對方。不過仔細想想,基於相同原因起爭執的夫婦與情侶到處都是,過錯只在其中一方的情況也很少見。
「對啊,又不是只有我們會這樣。」一旦察覺到這一點,就能令人冷靜下來,
負面情緒也能隨之調整為平靜狀態。如此一來,你就不會以極端的觀點去看待自己與伴侶之間的關係。
但是如果你不明白人心的特性,即使朋友給予你建言,你的觀點可能依然會越來越偏向正面或負面的其中一邊。
以「後設觀點」綜觀思考
某天你從公司下班,在路上回想:「我今天在客戶那邊不該說出那些話。」我想只要是在工作的人,大家起碼都有過自省的經驗。
容易對事物抱持正面思考的人,可能會過於樂觀地想著: 「 算了,又沒關係~」完全不會反省自己;而容易負面思考的人則會越來越沉浸於負面想像:「我竟然會做出這種失敗的事,實在太沒用了。」讓自己陷入低潮裡。
另一方面,讓失敗做為成功墊腳石的人,會把失敗當成起點,採取後設認知,進一步挖掘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一個人任憑思考自行發展,很可能會偏向正面或負面的其中一邊。因此按照下述的「內省」、「逆轉思考」、「改善措施」三步驟進行思考,對於建構後設認知會更有幫助。
①【自我反省】對自己目前感到疑惑的事情誠實提問。「為什麼?」「怎麼會這樣?」「舉例來說?」
「為什麼我會在那種場合說出那些話呢?」
「肯定是因為覺得沉默的氣氛很尷尬。」
「或許是因為對自己的溝通能力沒信心。」
②【逆向思考】反過來對自省時得出的答案提問。
「沒信心這一點是不是有可能派上用場?」
「從以前開始,自己總是比其他人更用心做事前準備。」
「上司也曾經讚美過我資料準備得很齊全。」
③【改善措施】如果有下一次機會,我能做什麼「更好的準備」?
「這麼一想,這次問題出在準備得不夠充分。下次我該怎麼改進」
「下次要將客戶的資訊調查得更詳盡。」
「如果詳細調查後再發問的話,對話就不會停頓了。」
「假設我站在希望能傾聽客戶需求的立場的話,對方肯定也會暢所欲言。」
「如果我能察覺到這一點,對溝通能力感到沒信心其實也不是壞事。」
若你能像這樣用不同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弱點,思考方式就不會過度傾向正面或負面的其中一邊。
善巧運用「認知偏誤」,拓展看事物的不同角度
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些極端且主觀的理念,這叫做「認知偏誤」。認知偏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大腦特性」。我在前面也曾稍微提過。
- 從眾效應——「大家一致稱讚的事,看起來就是美好的。」
- 掌控幻想——「就算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也會認為全都是自己的錯。」
- 迴避極端——若提供「八千元方案、五千元方案、三千元方案」這三種選擇,許多人往往會因為畏懼失敗而選擇中間的「沒有風險的五千元」。
這些例子只是人類大腦運作中「常見現象」的一部分。
或許的確有人會認為自己才沒有這種「偏誤」(偏見),會盡可能公平冷靜地看待事物。然而就算是再怎麼天資聰穎的人,也都不可能逃離得了「認知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