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億庭
Take Home Message
- 《科學少女》是電影全台首部科普AI教育電影,內容涵蓋了科學教育、科學生命、少女世親身邊親子教育,果有工智也希望能打破女生做理工研究的天過印象。
- 在電影中,人人莊景燊導演與王銀國監製希望強調「弱AI」的電影概念,AI應該是科學幫人類服務,絕不能反過來控制人類。少女世親身邊
- 莊景燊導演與王銀國監製也希望能藉由電影紀念兩位已故的果有工智台灣女科學家——吳嘉麗、林清凉對女權運動、天過女科學家權益的人人爭取。
試想如果有一天,電影你過世的科學親人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樣貌重新回到身邊,你會有什麼感受?
全台首部科普AI教育電影《科學少女》即將在今(2022)年9月上映,少女世親身邊劇情描述在2029 年時,一位擁有科學天賦、經常獲得各式科學競賽冠軍的17歲少女子瑜,製作出一個以過世母親為原型的應用程式(App)「Happy Phoebe」,將母親的高超廚藝與笑顏都紀錄在App 中,令使用者可以與它互動,也讓自己能藉此懷念她。
而在母親過世後不久,不願意讓妹妹子珈得知媽媽過世消息的工程師父親,帶回了一個外貌與母親一模一樣的泛用型人形AI機器人「艾普洛」,希望能利用AI照顧兩位女兒,並安慰子瑜的喪母之痛。機器人有辦法代替媽媽嗎?艾普洛與母親一模一樣的外表,讓子瑜非常無法理解父親的決定,因此與艾普洛在生活上產生了諸多磨擦⋯⋯


最初的劇本不著重於AI?
雖然曾執導過《神之鄉》、《引爆點》等影視作品,但《科學少女》的導演莊景燊過往從沒有過拍攝科普相關影劇的經驗。作為全台第一部談論到科學教育的電影,為什麼他會選擇以「AI」作為想談論的主題呢?莊景燊表示,這齣電影最一開始的劇本其實是由本部片的監製——台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王銀國所撰寫,而且初稿內容更不完全著重於AI。
「原本設定是六集的迷你影集。」王銀國說著最初的大綱構想,在最一開始的劇本中,劇情主角設定為一對父親過世的姊妹,由於過世的父親希望能讓姐妹倆體會到科學的奧妙,因此設計了很多充滿物理、數學、化學、AI等科學實驗的闖關關卡,讓她們能一邊做實驗一邊闖關、學習。「但這樣的劇情太著重於科學教育,缺乏戲劇成分。」莊景燊解釋道。
這齣劇本在通過當時的科技部補助後,因為預算考量而進行了大幅度的改動,也從原先設定的六集影集改為製作單一集的電影,「電影必須要有賣點,要如何以低預算完成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是很艱鉅的挑戰。」莊景燊說。

但究竟為什麼AI最後成了本部片的主軸呢?原來一切都與莊景燊搜尋資料時,看到紐約街頭的一個AI快閃懺悔室(Pop-Up Confessional)實驗有關。
這間AI快閃懺悔室是由美國製片公司「Third Party Films」為了HBO電視台預計拍攝的一部紀錄片所設,如果你有什麼不可告人、但憋在心裡又很不舒服的祕密,都可以進入佇立於紐約街頭的懺悔室中,告訴這些由駐守在懺悔室且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的AI,讓它們聆聽你的祕密。

「我們原本想像中屬於未來的東西,其實已經快到了。」在看到這項資料後,莊景燊心想。因此他後續才會將AI融入《科學少女》劇本中,再加上目前許多學生都開始投入App撰寫,因此才有了劇中撰寫「HappyPhoebe」App的劇情設計。
除了推廣科學教育之外,在電影中生命、親子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王銀國監製與莊景燊導演在訪談中也提到,他們想拍的並不是一部「讓觀眾完全懂得科學知識的教育型影片」,而是希望能讓觀眾領略一個喜歡科學、寫程式的女高中生,如何從母親過世的事件中成長、走出傷痛。
此外,也期望這部電影能啟發女同學理解,其實她們有一些先天上的優勢,像是細心、耐心、堅毅等特質都很適合從事理工類研究,打破女生不適合踏入理工領域的迷思。

強AI還是弱AI?機器人會統治世界嗎?
在許多好萊塢電影中,AI出現自我意識、反過來攻擊人類等橋段屢見不鮮。既然談到了AI,我們也不免俗的想知道導演與監製對於「AI有一天會統治世界、AI科技有可能取代人類」有什麼看法呢?在聽到問題後,兩位都一致表示所有AI機器人一定是朝向擬人化的方向前進,但他們一直想強調的是「弱AI」(註1),機器人絕對不能反過來去控制人類。
而在電影製作時,他們也參考了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在一篇關於AI與人類的短篇小說《轉圈圈》(Runaround)中,首次描述的「機器人三大法則」(Three Laws of Robotics):
-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除非命令與第一法則發生衝突;
- 在不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之下,機器人可以保護自己。
「我們想以正向的方式去看待AI。科技本身沒有善惡,善惡來自於人怎麼應用科技。」王銀國表示,現在許多人都害怕AI會產生情感、自主意識,甚至變成另一個物種。「但也有許多人認為強AI不可能,人類怎麼製作出比自己更加聰明的東西?」而在電影中也有一段辯證強AI與弱AI的情節,讀者們在觀影後也不妨思索一下,你支持的是強AI還是弱AI呢?
紀念兩位已故的台灣女教授
為了這部電影,導演、演員其實也花費了不少心思。由於以前從未拍攝過AI相關題材的電影,莊景燊也與劇中飾演「艾普洛」的演員姚以緹,一起研究了許多與AI有關的影視作品,像是《殺手管家》(Better Than Us)、《人造意識》(Ex Machina)、《雲端情人》(Her)等,建構出一些演出AI時的表演邏輯。例如身體在動的時候要頭先動,而後身體才會轉、手才會跟著出去,眼睛也一下都不能眨!
「我覺得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拍每部片都可以克服一些挑戰,」莊景燊說,「演員是必須信任導演的,不然他不會把他所有的東西都交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