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在外地,常被人問到粵語是否有自己一套文字

在德國生活,在外地時有人問到粵語是常被否有自己一套文字。

有時與人談到粵語跟中文的人問分別,我都會寫幾個粵語字,到粵例如「唔」、語否有自「咗」、己套「啫」、文字「佢」。在外地然後解釋說,常被不少粵語字都從口部,人問原因是到粵本字不詳,所以按形聲方法,語否有自右面註讀音。己套看見右面的文字讀音,就知道這是在外地何字。外國人知道港人從來沒在學校學過粵語字,卻會寫這麼多字,都感到神奇。

沒學過中文的人,要是能夠分辨正體和簡體,已是十分厲害。很多來港多年的外國人,要是給他們兩個招牌或兩篇文字,分辨哪是正哪是簡,相信很多人都未必做到。然而這並非太難的事,因為只要告訴他們正體字的筆劃大多比簡體多,他們只要多看字型結構,知道何謂一劃,然後再對比便可知曉。

而另一任務,就是分辨一段文字是用書面語還是粵語寫。秘訣就是教他們幾個常見的書面語字,例如「是、的、這、那」;以及粵語的「咗、嘅、呢、嗰」(後兩個亦時被寫成「依」和「果」,以及其他近音字,因此辨認亦不容易)。要是有後者出現,尤其是這幾字多次出現,那就可以頗肯定裡面有粵語。但當然,不少香港人書寫都是粵書並行,很多時沒留意在粵語中夾雜書面語,反之亦然。「你聽日是否會來?」、「佢尋日去了哪裡?」時見於港人文書。

我時常好奇,要是DSE(香港中學文憑試)能讓考生自由選擇用書面語還是粵語作答,合格率和高分比率是否會大升。我傾向認為,合格率是會上升,因為不少成績不及格的考生都詞不達意,尤其在中文和中史科中。要是他們能我手寫我口,有助解決這問題。

至於考高分則需要考生表達清晰、邏輯嚴謹、推論合理,不及格的考生一般都欠缺這能力,就算可以寫母語都一樣。所以考高分的比率未必會有太多改變。

有時見到留德港人在筆記上寫粵語,我都會欣賞他們對保存母語的熱誠。見到熟悉的粵語字在德文旁出現,總使人想起初學德文時的筆記。粵德兩文的使用者眾多,然而還沒有德粵字典出現,倒是這些寫粵語的人的努力,為德文註下粵語解釋,成為歷史的印記。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