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零距離科學:人工智慧可讓人「永生」?

文:吳家亮(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嘩!零距離科看來我已找到宇宙的學人萬有理論啦!」

「那麼厲害?讓我看看⋯⋯真的工智呀,它真能解釋黑洞裏的讓人物質作用。」

讓我們想像一下,永生一百年後的零距離科某天,兩位理論物理科學家正在網上聊天。學人不過,工智這兩位並不是讓人有血有肉的人類,而是永生以人工智能的形式存在的「新人類」。當時,零距離科人類已成功研發出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學人並製造了一些偉大科學家的工智人工智能副本,「他們」在虛擬世界中互相聯絡,讓人不時交流真知灼見。永生

最新一集的《零距離科學》,正要跟大家探討通用人工智慧的可能性。主持並會造訪持不同信念的團體,討論人類能否以「意識上傳」(Mind uploading)的方式達至另一意義下的「永恆」。

AI_1
當世界各地的人工智能通過網絡交換資訊,它們會否結合成一個腦袋?

人工智慧的強與弱

我們今天經常碰到的人工智能,例如是Siri,只能算是一個弱版,它只能執行一些特定的任務。工程師設計程式時,也不一定會模擬人類執行同類任務時的運作方式,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率地把任務完成。

至於剛提及過的通用人工智慧,則屬於強版。這些程式具有人類所有,甚至超越人類的智能,溝通強如人類,創造力和邏輯思維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要研發這類人工智能,一般認為需要對人腦的結構有充分了解,並對之作出模擬。近年來的腦科學研究成果,無疑為成功研發帶來一絲希望。

模擬大腦

上世紀末,科學家展開了模擬大腦的計劃,這項計劃相當繁複,他們不單要把個別的神經細胞模擬出來,還要搞清楚細胞之間以突觸(Synapse)來連接的溝通迴路,亦要了解個別細胞的化學和電子特性。

讓我們先看看一些數字。人腦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跟銀河系的恆星數量差不多。腦細胞之間的連接更達1000萬億,這些天文數字的數據量讓人為之卻步⋯⋯這個超級複雜的腦袋真的可以被模擬?

一如既往,科學家從一些簡單的生命體出發。秀麗隱桿線蟲只有302個神經細胞和5000個連接突觸,科學家在1986年已成功繪製其連接組(Connectome)。不過,這些相對簡單的結構如何促成線蟲的一些複雜行為,科學家仍然在探索當中。

AI_2
人腦的複雜性實在不容小覷。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科學家把焦點放在跟人類更接近的小鼠上。2019年,科學家完成了1/500個小鼠腦袋(即1立方毫米大小)的連接組。他們花了5個月的時間,以顯微鏡掃描了25,000張視覺皮層切片,收集了1億幅圖像,再用了3個月把影像重組,終於成功建構了100,000個神經細胞和10億個突觸的連接組。樂觀地估算,餘下的499/500可能只需10年左右就能完工。

至於人類的連接組,數據上比小鼠的多2000倍。雖然看似困難重重,但是我們也不要低估運算硬件和分析軟件的發展,假以時日實在有這可能性。

除了這種從上而下的進路,也有科學家採取從下而上的方法。他們以幹細胞培育神經細胞,給予它們合適的環境發展成類器官(Organoid)——一堆具有關鍵腦部運作特性的細胞,然後記錄細胞之間的連接和電流訊號,盼望以此為基礎一步一步理解整個大腦。

AI_3
科學家以幹細胞培育出腦的類器官(Organoid),盼望以此為基礎一步一步理解整個大腦。

當科學家充分掌握大腦的構造和機制,通用人工智慧可說是指日可待。可是,這是否代表我們可以讓人工智能成為意識的載體,從而達至不死不滅?

「我」的永生?

親自跟我們的曾孫、玄孫、來孫見面交流,確實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念頭。為保存你的容貌,工程師可以打造出維肖維妙的面具,不仔細察看的話,孰真孰假實在分不清!我們也可讓未來的通用人工智慧跟在身邊學習,定必比今天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更能模仿我們的性格、說話方式。可是,單單這樣的話,其實只是製造了一個跟我相似的機械人,而不是延續了「我」的生命⋯⋯

AI_4
通過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已可以通過分析相片的容貌,得知人的情緒。

要達至某種意義下的不死不滅,我們必須掌握「意識上傳」的技術——就是把當刻腦部的所有訊息(包括神經細胞連接組、個別細胞的化學和電子訊號)完整地複製到通用人工智慧,再由「她」繼續「活下去」。但是,這真的可能嗎?

第一,這牽涉極度龐大的信息量,複製的過程實在需時,但我們的思緒和經驗每一刻也在變,起初複製的跟最後複製的總有一個時間差,那最終複製出來的真的是「我」嗎?第二,假如我們能通過凍結一個人當刻的腦部狀態去解決第一個問題,那我們就面對著一個道德倫理的問題:凍結腦部狀態很可能導致肉體的死亡。第三,倘若第二個問題都能被解決,我們也要面對腦部本質的問題:腦部從來都是一個動態的存在,當刻的靜止腦部狀態真的就等於「我」?

AI_6
人類自古以來就不斷尋找克服死亡的方法,由人工智能去延續生命,又算是永生的一種嗎?

我在這裏只列舉了有限的幾個問題,實質的考量絕不僅只於此。以今天的角度來看,「意識上傳」還只停留於科幻創作的層面,或許當人腦模擬完成,重新思考這個課題才更有意義。

《零距離科學》(節目網站)集合世界各地有趣的科學紀錄片,網羅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科學資訊,啟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節目逢星期五晚10時在港台電視31播映。本集於12月3日播出。港台網站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