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書評】《禮物的美學》:禮物作為「流動的心意」,串起了整個社會的責任與義務

《禮物的書評社會美學》,是禮物我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在書店結識的美動的的責書。當時的學禮心意我對書中的專有名詞和理論不甚認識,但那時的物作為流我對藝術產業有著執著,因此硬著頭皮將其讀完。串起讀完才發現,整個雖然本書在出版時被印上藝術經濟理論,任與但其實關聯著墨不深。義務通篇書籍所著重的書評社會核心概念,反而是禮物「禮物」的概念。

這次之所以重新將本書拾起閱讀,美動的的責還是學禮心意因為前陣子與Platform-a合作,撰寫了篇〈送藝術品給媽媽〉的物作為流文章。讓我憶起曾經有本關於禮物的串起書籍。這才決定將其重讀一次,希望能激發更多靈感。

《禮物的美學》其論述的基礎,建立在法國社會學家馬賽爾・莫斯(Marcel Mauss)在1925年寫過的一篇短文《禮物》。本書作者路易士・海德(Lewis Hyde)在本書開頭的幾個篇章中,都引用了莫斯的故事和理論。而奠基於此之上,後續才有關於禮物社群、高利貸、藝術禮物等篇章。並最後於1983年出版《禮物的美學》。

莫斯《禮物》的理論,主要點出在舊社會以禮物交換的形式,建立了所謂「全面性的報稱體系觀念」。此觀念包含了禮物的給予、接受、回報等等行為,並且禮物於交換時彼此不同當事人所需承擔的責任義務。有趣的是禮物通常是自然或他人的饋贈,而這份贈禮通常也附帶著罪,若受禮者不懂得分享或回報,則通常在各文化的社會中都將會遭到非議或詆毀。

海德從印地安的文化開始談起。在部分印地安人的文化中,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會與客人共享一管菸草,並將那精緻無倫的菸斗送給客人。而當這位客人於下次聚會中成為主人時,則必須以同樣的方式招待客人,並將那菸斗轉送出去。就算不轉送菸斗,也必須轉送具備價值相近的其他事物。在這套論述中,最重要的核心便屬「禮物必須保持流動」。禮物並非是停滯的財產,而是流動的心意。

如果換一種方式來形容流動,便是禮物必須被消滅。作者於本書中舉出的眾多神話或童話故事中,將禮物慷慨送出的人,最後都因為這份善因而得到更巨大的善果,而這份善的循環持續不斷,生生不息。作者在往後的幾個章節,鋪寫了這份禮物可以是第一隻回歸的鮭魚,或其他來自朋友甚至是大自然的贈禮。

GettyImages-1450676607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本書提出的另一個重要概念,便是「高利貸」。在法律尚未明確區分利息高低之前,任何的利息都被稱作高利貸。古代的無息借貸,就能稱作是份給朋友的禮物。不過在希伯來人的律法中,卻有著兩道明確的規定

  • 《聖經・申命記23:19》:你借給弟兄的,凡是錢財或糧食,無論甚麼可生利的物,都不可取利。
  • 《聖經・申命記23:20》:借給外邦人可以取利,只是借給你弟兄不可取利;這樣,耶和華你神必在你所去得為業的地上,和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

這兩條法律,明確畫出「禮物」和「高利貸」的界線。在界線內屬於禮物相互施惠的社會,而在界線之外,則像極了我們如今的資本主義市場社會。

所有社會,不論是部落或現代社會,都有互惠關係的層級,以組織和表現各種相關性程度或社會距離。市場社會特別的地方在於它需要強調在天平中間的平衡互惠。而因為如此,大眾社會的公民既沒有共同的信仰,也沒有共同的利害關係,非親非故的,他們卻能夠協力維持商業的繁榮。如果沒有平衡互惠,人們在交易裡會被導向親族或衝突,因而無所適從。

以往出現在團體邊緣的倫理,如今出現在自我的邊緣,讓基本上自律的個體能夠與他人互動。合宜的利益給予現代的自我一層半滲透的薄膜,讓我們可以表現和處理那些每天與我們共餐的人們的相對的陌生。如果沒有利息或古代所謂的高利貸,市場社會將無法發揮功能。

至於本書最核心的藝術經濟部分。作者用那最經典的詞彙「Gift」作引,可同時翻譯為禮物或天賦的「Gift」,在此處被巧妙地運用。首先天賦被認定為造物主的贈禮。而正如前文所述,收受禮物者若無轉送出去,將遭受罪惡或詛咒襲身。換作當代社會,就像是有天賦者總渴求伯樂,或懷才不遇、有才無命等等境遇。

這份歷經試煉後所展現出的天賦(Gift),也是作為一份送給文明的禮物(Gift)。也就是說藝術品,包含文學、畫作、雕塑、音樂等形式,是創作者將天賦(Gift)轉贈的禮物(Gift)。相較於資本市場機械化的商品生產,藝術品更加純粹,也更趨近於禮物的本質。而藝術品作為禮物,沒有人能真正擁有禮物,所有人都只能擔負暫時保管的責任,直到下一個主人出現。

這概念讓我想到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最著名的標語「沒有人能真正擁有百達翡麗,只不過是替下一代保管而已。」。

最後,《禮物的美學》整本書讀起來其實並不複雜,部分篇章甚至顯得囉嗦和無聊。至關緊要的核心概念,則是來自莫斯《禮物》。因此若要給齋友們建議,我會認為只需要理解禮物循環、天賦、高利貸等概念就足夠了。其他的內容強烈建議省下功夫。

雖說談及本書眾多匱乏以及缺失之處,但本書依舊能引發讀者們思考,何謂禮物的本質。因此儘管批評不少,但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

延伸閱讀

  • 金錢心理學:送禮、花錢在別人身上更快樂?
  • 邁可桑德爾《錢買不到的東西》:經濟學反對送禮,並不是一個道德中立的主張
  • 有品有閒系列文(十一):「禮物」就是為了有閒的精神價值而存在
  • 如何在初次見面就消除對方戒心?贏得他人好感的六種方法
  • 繪本《禮物》獲2017年波隆那童書獎 絕美畫面開啟一趟美術館的奇幻旅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