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活下來,不是你的錯》:「殘兵敗將」的汙名讓天安艦事件倖存官兵,成了倒楣之軀

文:金昇燮(김승섭)

天安艦倖存官兵的活下兩種烙印——精神疾病與殘兵敗將

我認為天安艦倖存官兵在軍旅生活中必須承擔的烙印有兩個,一是錯的汙倒楣經歷創傷後接受精神科治療,便被人們認定其患有精神疾病的殘兵存官偏見;二是社會批評他們是殘兵敗將,沒有盡到警戒的敗將兵成責任義務,在戰鬥中敗逃,名讓有損軍人名譽。天安

針對患有精神疾病者為何會感到痛苦,艦事件倖心理學家曾經歸納出以下三個原因。活下第一,錯的汙倒楣社會的殘兵存官刻板印象認定他們無法完成自己負責的事,是敗將兵成一個不健全的人;第二,社會的名讓刻板印象認定他們是不知何時會闖禍的危險人物,因此必須排除、天安隔離在社會活動之外;第三,艦事件倖人們懷抱著同情的活下態度,認為病患跟小孩一樣脆弱,罹患了使精神極度脆弱的疾病,因此需要人們的照顧。

無能、危險、懦弱,這些都是軍人最致命的弱點。倖存官兵只因為經歷了天安艦事件,便成了「身體能力低人一等」的軍人。他們大多數人都必須接受PTSD治療,其中有幾位官兵雖是海軍,卻因為該事件造成的創傷,無法登船執行勤務,軍隊卻絲毫不打算積極照顧他們受的傷。倖存官兵在軍隊中被認為是懦弱的存在,需要花更多時間完成被交付的任務,而且有不知何時會闖禍的風險,這使他們感到更痛苦。

參與戰鬥的軍人受傷是常見的事,而所有的傷都會使軍人的生活遭遇困難,但精神損傷與身體損傷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涵義。尼爾森在《美國的障礙歷史》中,如此敘述美國南北戰爭留下的傷痕:「戰爭會使障礙成為英雄的勳章,但那樣的勳章只屬於男性退役軍人,而且只適用於眼睛所見的身體障礙。(中略)因戰爭而出現障礙的人,分為勇猛戰鬥而致使身體殘疾之人,以及無法主張自己為英雄之人。」這也證明眼睛看不見的精神傷害,往往會被人們當成無病呻吟或懦弱的證據。

此外,在精神疾病當中,PTSD尤其會使軍人被貼上標籤。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醫學首次關注到軍人的創傷。人們普遍認為若是真正的軍人,就有義務克服恐懼,透過戰爭發揮自己的能力,絕對不能表現出任何不安或憂鬱的症狀,因此受創傷所苦的軍人便被認為低人一等。茱蒂絲批評,當時受創傷所苦的軍人被人們認為「說好聽點是身體條件低人一等,說難聽點就是裝病的膽小鬼」。

在這樣的軍隊文化之下,因PTSD而必須接受治療的軍人,實在難以獲得適當照顧或社會支持。甚至還有專家主張這些人應該送軍法審判,或以不名譽的方式退伍。如今我們非常清楚,無論一個人再堅強,都無法擺脫PTSD的摧殘,且該症狀將會持續一輩子,更可能澈底擊垮一個人。從我們的觀點來看,過去的主張不僅一點也不科學,更是令人感到困惑。

「你們兩個不要站在一起聊天,不然船又要沉了。」

來自PTSD的痛苦與社會汙名摧殘著倖存官兵,而人們認定倖存官兵是殘兵敗將的觀點,也同樣使他們痛苦。這樣的社會汙名,使多數以職業軍人為終生職志的官兵,像是遭到驅逐一樣離開部隊。殘兵敗將的稱呼不僅是批評在戰爭中打敗仗的軍人無能,更隱喻了在必須賭上性命的戰爭之中,其他人難以跟他們並肩作戰。

據說天安艦事件之後,曾經有兩位倖存官兵在船上聊天,這時一名上士經過,並對他們說:「你們兩個不要站在一起聊天,不然船又要沉了。」如下表所示,倖存官兵中有59.1%的人回答「只因為是倖存者,就曾經被人說過跟自己待在一起很不安心」。殘兵敗將的汙名,使倖存官兵變成「倒楣」之軀,讓其他人難以放心跟他們一起上戰場作戰,更因為跟他們待在一起而覺得危險。

  • 天安艦事件後,倖存官兵的軍旅生活經驗分布
服役期間的經驗回答比例
曾經聽人說自己是殘兵敗將95.5%(21人/22人)
曾經聽人說過船隻被擊沉的責任在於自己100%(22人/22人)
只因為是倖存者,就曾經被人說過跟自己待在一起很不安心59.1%(13人/22人)
曾在人事或任職等問題上遭受歧視52.4%(11人/21人)
曾經被排擠38.1%(8人/21人)

一名倖存官兵在與媒體的訪問中如此描述當時的經歷:

雖然那可能是上司喝醉酒說的醉話,但他曾經對我說過「就是因為天安艦所以討厭你!」這種話。後來又說:「你是天安艦出來的,跟你待在一起感覺會出事,你別靠近我!」每次聽到這種話,我都不知道自己該回什麼。難道我必須跟他們道歉嗎?

對許多選擇成為職業軍人,必須長時間待在海上的倖存官兵來說,這樣的汙名是一種致命的打擊。而讓他們揹負這個汙名的不是別人,正是軍隊。天安艦事件發生後4天,3月30日,當時的參謀議長候選人韓民求(第36任參謀議長,任期為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曾到國會接受質詢,被問及天安艦事件的原因,他回答:「確實是警戒行動的失敗,但是否為負責指揮整體作戰的參謀總部失敗,還有待商榷。」身為國軍最高統帥參謀議長的候選人,公開表示天安艦事件是船上官兵警戒失敗所致,在這個情況下回到海軍繼續服役的倖存官兵,就只能活在不受尊重的恥辱之中。

政訓教官來找我,訓了我一些話,說我必須武裝起自己的精神。他說在第一次延坪海戰中我們獲勝了,但第二次延坪海戰中天安艦輸了。如果我們的精神狀態一直是這樣,那就只會一直發生同樣的事。他這樣說,就像是在說我們打了敗仗。(倖存官兵C)

軍隊把情報與作戰的失敗,說成是天安艦警戒任務失敗。某個司令官說:「在戰爭中打了敗仗但活著回來的官兵,必須要知恥。」還有某前隊長說:「要是太放鬆,就會變得跟天安艦一樣。」另外還有一位總指揮官在受邀參加演講時強調說:「一切都是天安艦的錯。」這些都只是臆測,都不是真的,可是過了十多年的現在,這些說法依然到處流傳,一點也沒有改變。(2021年3月1日公開之崔元一艦長退伍詞)

有個官兵哭著打電話給我,說:「艦長,我們好丟臉……」。司令官把副士官、軍階在下士以上的人,包括元士*都召集起來精神訓話,說天安艦是失敗的例子,那些活著回來的人必須要知恥。(崔元一艦長)

可以從前面的表格看到,參與研究的倖存官兵都回答「曾經聽人說過船隻被擊沉的責任在於自己」。另外,還有95.5%的人回答「曾經聽人說自己是殘兵敗將」。搭乘同一艘船,並在事件中罹難的46名官兵獲頒花郎武功勳章,成了英雄般的存在,但同樣在那艘船上,忠實扮演自己的角色並倖存下來的58人,卻必須背負著標籤活下去。

因為天安艦才變成這樣?——「殘兵敗將」是錯誤的稱呼

有些人或許會說,雖然對天安艦倖存官兵很不好意思,但「殘兵敗將」這個稱呼並沒有錯。而我之所以認為不能稱呼倖存官兵為「殘兵敗將」,不光只是因為這個暴力稱呼使他們在軍隊遭到孤立、被視為低人一等的存在,而是因為從邏輯上來看,「殘兵敗將」也是錯誤的稱呼。

2021年2月退伍的崔元一艦長,透過在退伍兩個月後投稿到文化日報的〈天安艦陰謀論與對國軍的十個提問〉,揭露一直存在於他心中的十個問題。我想借用已經公開在媒體上的資料,回答他所提出的幾個問題,並說明為何「殘兵敗將」是個不恰當的稱呼。

第一個問題:「當時天安艦的設備,有辦法探測到敵軍的潛水艇跟魚雷嗎?」天安艦主要負責海上警戒,是排水量達1200噸的巡防艦。以排水量為分類標準時,巡防艦是除了高速艦之外,體積最小的水上戰鬥艦艇。天安艦不是用於探測敵軍潛水艇,並因應狀況展開作戰的艦艇。天安艦事件發生兩個月後,某電台節目主持人主張「專家表示,天安艦也許無法探測潛水艇,但絕對能探測魚雷」,並以此為由質問天安艦是否未能盡到警戒責任。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