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詩人曾詠聰在2019年出版首本詩集《戒和同修》,戒和書名出自佛家語的同修六和敬,意指共同建立某一規範,人物與眾人共同修行以達致和諧相處。雙寫詩人亦曾自解書名:「包含了規律、歌技和諧,藝生與輕逸盤以及共同修行的遲疑意味。」
換言之,戒和詩歌除了我們現在主流認為的同修個人抒情、私密性質,人物在《戒和同修》一書,雙寫也具有展示詩人與萬物建立的歌技規範,並通過讀者閱讀詩歌,藝生與輕逸盤攜手與你我共同修行。遲疑這是戒和屬於以往古典傳統詩學的企圖,由小我以至大我的美學理想。
或許這種詩意、看似玄奧的說法太過神秘,但翻閱文字向來能夠接觸心靈。You are what you read,我們的人生一直都有無數作者,從不同的時空和你我神交,是為建構精神成長史的過程。
白樺樹
我始終相信遲疑
不會使一棵樹無故枯萎
每一寸挨近,時間都好像會蹙眉
摺疊一場全新的風景
樹會失眠,特別在雨季後的緩衝
不知不覺間有些物象放棄談話
以褪皮來要脅畏光的秋天
那會是秋天的入口,如果
有人在造林焚起白樺樹的皮
風被熏黑。一群候鳥不知去向一切都在比照,像昆蟲忽略了山
在別人的毛衣和髮髻蟄伏
刺傷一些可有可無的結語曾聽過白樺樹通獸語,所以喜光
耗上最大的包容,淡薄山魅
雨下了一整夜,熱鬧,卻有一座孤島
瘦成一個沒有肖像的人
走到叢林深處,撕一頁樹皮
書寫無人讀誦的情書有時我是一棵樹的遲疑
空氣暗藏我不說話的動機
——乾燥是理由,不想犧牲也可以
有些人注定對強光敏感,哪怕回去從前
我也不願學習,一節不辨音調的狼唪二O一七年十一月廿二日
那麼,曾詠聰在《戒和同修》所欲建立的生命規範是什麼呢?詩歌立體,向來有多向詮釋,但無阻我們以生命嘗試解讀,揭示詩人面對世界萬物的態度。
整本詩集共分五輯,其中一個創作題材,是我以外的物,像〈金魚〉、〈餵貓人與貓〉、〈四月的鴉〉等多首作品。就像要了解自我的臉龐,必須透過他者鏡子的反映,這種寫物的專注,以至人物雙寫、合一,是觀照詩人的重要面向。
〈白樺樹〉的遲疑,是詩人賦予的情感,也倒映了其生命態度。白樺樹屬落葉喬木,白色紙狀樹皮,不論季節都會持續地分層脫落,擺脫蟲害的粘附。這種成長的摺紋,是否詩人在白樺樹物性看見的遲疑?
遲疑常是負面的形容語,但在詩人筆下,這反而形成「每一寸挨近,時間都好像會蹙眉/摺疊一場全新的風景」,讓遲疑重新注入了積極的意義,故此「我始終相信遲疑」。這些心境不見得快樂,會有失眠、放棄談話、要脅等,然而古人相信白樺樹是神木,燃燒樺樹脂可驅鬼魅,苦困是香氣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