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專題探究教學力》:108課綱「探究與實作」不等於寫小論文,擬訂主題時不要搞太大

文:黃春木

探究與實作不等於寫小論文

  • 文獻探討的專題目的,只是探究題時太為了界定問題,凝聚探究焦點。教學究與
  • 在選取研究方法之後,力課就進入了實作階段:實地蒐集、綱探組織資料,實作完成有任務的不等不搞學習。
  • 展現高層次思考的於寫方式很多, 學習成果的小論呈現樣態,最好能兼顧學生的文擬興趣及優勢能力。

在邁向「探究與實作」過程中,訂主「問題界定」與「資料蒐集」是專題必須攀登、跨越的探究題時太高峰,目的教學究與是要凝聚「問題意識」。而比較不那麼學術的力課說法,就是要凝聚「探究焦點」。

以上整個過程,若是運用「論證寫作」的方式加以記錄與解說,就是一般所稱的「文獻探討」,經由蒐集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和評論。基本上,我們所關注的高層次思考,例如理解、分析、統整、假設、推理、批判、論證、評價、創造等,或是閱讀理解、批判思考、論證寫作等基本能力,都可以在文獻探討中具體而微地展現出來。

完成文獻探討就是在完成問題界定,凝聚探究焦點。之後,才真正全面進入「實作」的行動。此時,表現任務或學習成果該不該設定為「小論文」,仍然眾說紛紜。

以我的立場而言,探究與實作不等於寫小論文。寫小論文只是探究與實作可能會預設的學習任務,而且是許多種類型的學習任務當中的一種選擇。以下將從凝聚探究焦點,到展開實作行動,完成表現任務,進行全面探討。

凝聚探究焦點的目的

問題的界定應該是要導向「探究焦點」的凝聚,這包含兩個部分: 一是限縮(narrow down),二是聚焦(focus)。如何進行呢?

較為簡易可行的方法,是在擬定探究主題時,首先思考:想處理的是「爭議」,還是「困惑」的問題?什麼是「爭議」的問題?這有兩種形式:

  1. 有人說A 好,有人說B 好,我認為呢?
  2. 有人說A 好,有人說A 不好,我認為呢?

什麼是「困惑」的問題?其形式主要是:A 不好,我希望如何解決? 採用具體的例子,加以進一步說明。

只要在探究主題的擬訂時,先想清楚,要處理的究竟是「爭議」,還是「困惑」的問題,就比較容易掌握探究的方向或焦點。連帶地,比較能夠讓整個專題探究與實作活動,具備清晰的問題意識。

先想清楚要處理的究竟是「爭議」或「困惑」的問題,還有另一個好處:有助於將研究題目加以限縮、聚焦。

幾乎所有人在擬訂探究主題時,都會搞得太大,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我們在一開始,總是不太能夠知道真正可以具體探究的焦點是什麼。如果確定想處理的是「爭議」或「困惑」,接下來在研訂題目時,就可以運用「爭議」或「困惑」來進行限縮、聚焦的工作。以下透過舉例,說明如何運用「爭議」或「困惑」,研訂出適合的「題目句型」。

關鍵字+爭議點或困惑點:

  • 原題目:臺灣糧食安全危機/新題目:影響臺灣糧食自給率的本土變動因素分析
  • 原題目:餐廳AI化的利弊/新題目:餐廳AI化提升顧客滿意度的挑戰

爭議點或困惑點+關鍵字:

  • 原題目:臺灣本土咖啡/新題目:從極端氣候觀點探討臺灣咖啡種植區的變化
  • 原題目:臺灣開放美豬進口的爭議/新題目: 從健康風險的角度探討萊克多巴胺殘留最大容許值的制訂

限制範圍(人、事、時、地、物等)+ 以上任一句型:

  • 原題目:魚菜共生對於環境的影響/新題目:在校園建立魚菜共生仿生態系統的成本評估
  • 原題目:基因改造食品對人類健康、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新題目:○○學校學生對於基改食品相關知識認知的調查與分析

請仔細比較看看,在範圍或內涵上,調整過的題目是否都比原來題目具體多了?在清楚地以「爭議」或「困惑」來進行聚焦之後,帶有「問題意識」的探究焦點就能呈現出來了。

探究的進階:以文獻探討統整探究問題的界定

文獻探討,即是界定問題、凝聚探究焦點的總成。文獻探討的呈現,常見錯誤形式是將一筆筆文獻資料分別摘要、臚列,這樣的寫法, 顯然無法聚焦探究者想要處理的問題焦點是什麼。如果探究者想要在逐筆文獻資料摘要呈現後,再來進行統整討論,將會使得篇幅大增。

比較理想的呈現方式,應是以匯聚的「論點」(或「發現」)來架構, 這些特別標列出來的論點,通常是從至少兩筆以上的引用文獻資料中萃取出來。如果翻查上一單元一開始的圖示來對照,可以發現這些逐步確認的論點,就是在「向上躍遷」過程中,從逐步蒐集、確認的文獻資料中歸納出來的。

以圖10.1 來看,假設我們找到三筆適切可用的參考文獻A、B、C, 分別從各筆文獻的結論中,分析出若干個論點,然後經由思辨及歸納, 從參考文獻A、B、C 的個別論點中,轉化發展成自己探究與實作的焦點,共包含甲、乙、丙三個論點。

此時,文獻探討的書寫方式,即是依照論點甲、乙、丙來區分段落。例如:

從前人的研究中,可以歸納出論點甲。在分析文獻A 時,發現A-1⋯⋯。在分析文獻C 時,發現C-3 也具有⋯⋯。因此,論點甲在處理⋯⋯,具有重要的價值。

其次,從文獻C,發現C-2⋯⋯,可以歸納出論點乙。

最後,在文獻A、B 中,發現A-2、B-1,共同顯示了⋯⋯,在這一個重要議題的分析上,足以形成論點丙,做為進一步探究的焦點。

在架構文獻探討各個論點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一個「論證」的過程,藉以鞏固自己凝聚的探究焦點。如果所引用的文獻資料包含了不同的主張或結論,不是只有「同溫層」的文獻資料,此時所進行的「論證」就會加入「反駁」,這將使得整個論證過程更加精采、周延。

文獻探討書寫的最後,得要有小結。說是「小結」,其實是文獻探討的「大成」。就我多年的評審經驗而言,優先檢視這個關鍵處,可視為判定作品水準的「快篩」。

文獻探討的小結,建議書寫如下:

由以上文獻探討可知,⋯⋯(歸納正反論辨等,發現了關於前人研究的啟示、優點、限制或缺失)。

因此,本研究將深入探討(或假設)⋯⋯(打算以何種方法、途徑、工具等,在那些主題項目或探究焦點底下,以期解決或回答什麼問題; 可採條列式,分項說明)。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專題探究教學力:跨科共備X 提問思考 X 批判閱讀,啟動高層次思考》,親子天下出版

作者:黃春木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師鐸獎、教學卓越金質獎、特殊優良教師,獲獎無數的建中名師黃春木,面對世界局勢日益複雜,學校教育必須更接軌真實世界的時代,獻給中學校長與教師的第一本專題探究教學賦能寶典。

他,打破了教育現場「分科教學」壁壘分明的障礙,在建中創立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成功在教學現場實踐跨領域課程,讓自然組的學生也愛上歷史!

他,領著建中教師團隊,整合了逾10個不同科目的老師,並以「建構學習力」的教學方案,奪下了台灣教學團隊最高榮譽--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

他深信,當學生認真地對世界發出了第一個問題,才開始真正地與世界產生了連結,有意義的學習必須透過學生與真實世界的互動,認真的發出問題,才是對問題進行深度理解的起點。

他費盡心思,6年來在教育現場多方嘗試,希望降低學生進行探究與實作的障礙和焦慮,更起而行的溝通與整合各分科教師,一起營造能協助學生養成高階思考力的專題探究學習環境。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