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从部队回来的田间好手

  1996年12月,从部岁暮天寒,队回的田来自汤沟镇红星村的间好汪周肩负着父亲的期许,追逐着儿时热血梦,从部毅然决然地踏上从军之路,队回的田那一年他18岁。间好

  分配到解放军空军部队的从部汪周,克服了初到盐碱地的队回的田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间好在部队严格而又枯燥的从部体能训练中锻炼出他坚毅的意志。

  天道酬勤,队回的田汪周凭着过硬的间好本领,在服役期间,从部两次评为优秀士兵,队回的田两次获得团嘉奖,间好五年军旅生涯也随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复员后,汪周回到红星村,满腔抱负的他却遇到了第一道坎,创业,创什么,该如何创业?

  当看到家乡还是那样闭塞、落后,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做生意,很少有人愿意守土耕耘。这个时候,汪周有了对创业的独到构想,在那个传统农耕占主导的村落,他反其道而行,主动花12万购买农机,帮人耕地。事实也恰恰给予了汪周信心,通过机械化他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田间立志,地头兴业。敢闯敢干的他绝不会只停留在“第一桶金”的阶段,他在观察,在思考,在转型。春种秋收,夏播冬藏,辛苦一年,收获却远不如进城务工收入,村民种地的积极性普遍较低,他决心要通过自己双手在土地上做出一番文章,让“老”土地焕发“新”生机,让耕地硕果累累。

  2012年,汪周通过多种流转形式,将零星、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归并整合、集中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行机械化生产,购置插秧机、播种机等设备,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缓解劳动力匮乏矛盾,节省生产成本,与此同时,他也会对各种作物的施肥量和施肥种类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科学施肥,从而提高种植效益。通过两年的努力,他已经拥有土地200亩,年收入达1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粮食产出率提高了,如何抢抓农时提高生产效率,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之路,又是汪周需要面对的问题。

  “吴杰刚,我们一起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呀。”汪周对着身边同为种粮大户的朋友道出了自己的规划。说是迟,那时快,他们便一起合作向周边农户摆利弊、讲形势、说政策,推广合作社。终于在2014年成功成立了枞阳县友谊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5人,水稻种植面积2000多亩,旨在帮助成员增收致富。

  既管自家地,也耕他人田。成立合作社后,汪周和其他种粮大户抱团发展,成了彼此的福音。“我给大家算笔帐,合作社可以从厂家大批量购买肥料,平均每袋普通肥料可以便宜几十块钱,省了不少农资成本。”汪周说道。享受到种子、化肥等低价同时,社员们也会通过互助式服务,畅通信息交流渠道,盘活闲置农机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而精细化、标准化的耕作,也让耕地种出更多符合标准的高品质粮食。

  “在科学种植、技术与时俱进等综合因素作用,今年,稻田创下了每亩1800斤高产,当然收入也很喜人,截止到目前收入达17万。”汪周激动地说道。

  合作社在田野里编织出了绿色希望,也“收获”了2位种粮大户的信任,2019年,合作社成员也扩增到7名,种植面积达3000亩。

  汪周生活宽裕了,他同时也惦记着村里贫困村民,在他的200亩的农田里,就有2名贫困户在那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天有100块钱的工资,缓解生活的困难。

  奉献不言苦,当好“村官”。在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同时,汪周还想能够为村民、集体贡献更多的力量。2014年,他被聘为村里的文书,工作期间,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人口、土地面积、党员情况等数据他随口就能说出来,甚至对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都能娓娓道来,是领导得力的好助手、村民的贴心人,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扬。

  退伍不褪志,永葆军人本色,汪周走在耕种的路上,闯出了一条幸福路。(吴玉婷)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