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離家北上、27歲報名電影編導班、簡單35歲拿到人生第一筆電影輔導金、才能長久42歲奪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林正如果林正盛的盛導人生是齣戲,四部曲的大人章節名稱乍看之下是個典型的追夢戲碼,然而在看似一路向上的26年追夢過程中,有高潮也有跌宕,簡單問他這齣大戲背後藏著什麼樣的才能長久生命底蘊,大導演認真解密——犧牲、林正節制,盛導還有紀律。大人
要更精鍊地說,犧牲、簡單節制、才能長久紀律,又是只為了兩個字:簡單。
「簡單,才能走一條漫長的路⋯⋯。我知道那是條很漫長的路,走了好多年才成為電影導演。」他回想當年離家後,原本擔任麵包師傅的工作,在1980年代的月薪已有三萬五之多,生活雖不富裕但絕不匱乏,直到27歲在偶然機緣下發現了人生志向,毅然決定改行當電影導演。他犧牲原有的生活習慣和品質,選擇節制開銷、降低物質慾望,讓生活回歸單純。有段時間,甚至為了節約生活而搬到山上居住,最低一年的開銷僅有七、八萬元。
回歸簡單的收穫頗豐。1990、1991、1992年,他連續以三部紀錄片獲得「中時晚報電影獎」,賺得電影路上的「第一桶金」,並終於在1994年以《春花夢露》劇本申請輔導金通過,正式成為電影導演。1997年他拍完《放浪》、《美麗在唱歌》,2001年再以《愛你愛我》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攀上人生高峰。
從生命的轉折,重新體會人生
儘管在42歲得到柏林影展青睞,林正盛的前景看似一片風光,44歲的離婚卻對他的人生揮出了一記重擊,直到結識第二任妻子韓淑華老師及其帶領的泛自閉症孩子,才為他的下一段人生打開另一扇窗。
「第一次接觸這些孩子,一個人一個樣,當時心裡很替他們擔心;但他們的精彩也就在一個人一個樣,用他們的方式呈現這個世界。他們並不理解世俗的遊戲規則,世俗的框架對他們沒有意義,這反而對我們提醒了很多事,可說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這些年來,他和妻子持續幫助泛自閉症的孩子激發潛能,並以引導方式教授這群生命特殊的孩子繪畫策展,甚至與學員的父母一同旅行、拍攝紀錄片,直到2016年發起「多寶藝術學堂」的創立,並將夢想在2017年正式實踐。
林正盛說,這些孩子不斷地提醒他去思考:「我們一般人所建構的遊戲規則,還有我們的生活,真的很完美嗎?」看著這些生命特殊的孩子,不斷地打破由世俗建構起的框架,也讓林正盛重新以「孩子」的角度回看身為「大人」的自己,透過理解、尊重他人與自己的不同,逐漸體會到真正的大人究竟為何。
真正的大人該學會承擔
回首過去近六十年的人生,究竟在哪個瞬間才覺得自己成熟了?林正盛坦言,當他16歲偷了父親五百元,離家北上的瞬間,他就覺得自己是大人了,從此以後要對自己負責;還有一次,則是37歲時看了《小王子》這本書,書裡寫著一句引言「獻給所有的孩子,和曾經是孩子的大人」,讓他忽然明白:成長中社會的規則,會讓人忘記大人也都曾經是個孩子。
因此,他決定要拾回孩提時的目光,也允許正在成長的孩子犯錯,並適時拉他們一把,「真正的大人,到一個年紀是心靈和生理的壯大,要抱持著一種情懷:天塌下來要扛著。就算天從不曾垮下來,還是要做好準備,時時提醒著自己一旦發生事情,要懂得承擔、要站出來,不要沈默、不要裝傻。」
然而能力與肩膀不會憑空而來,更需要積累、眼光和投資。林正盛認為有別於傳統以金錢為標的,投資應該具有更廣義的解釋,甚至包含對人生的投資。這樣「無形的投資」在他身上有個極佳的例子,就是他從小培養的閱讀習慣。他的父親在家存有好幾箱藏書,書籍類型涵蓋廣泛,從各國文學到歷史故事等,其中不乏艱深難讀的內容;數年之間,他以小學生的程度看過上百本書,奠定其對文學的基礎與興趣,這無形的投資在當下或未能立竿見影,卻在日後啟迪了他的電影夢,也讓他有勇氣放下麵包師傅一職,開始學習編導工作。
犧牲與節制的一體兩面,跳脫因循
為了成就夢想,他幾乎是頭也不回地,朝心中的目標一步步前進。「人到了一定年紀,在成就事業時要有一種節操:懂得犧牲。犧牲聽起來很可怕,從最小處來說,我要犧牲我的物質慾望,說來簡單但不容易;到有形的投資也一樣,那些放縱、沒有紀律的投資,注定會失敗。真正的投資要有紀律、要有智慧,最終才能成就自己人生的夢想。」在他心中,沒有紀律的投資、放縱,不但賺不到錢,甚至可能會危害正常的生活。「要知道自己的人格特質,如果無法改變,就只會不斷地因循。」
原來「犧牲」的另一面也可視為捨得,有捨才有得。當投資輔以「節制」和「紀律」,積累的理當不只財富。林正盛的大人投資學是對世界的理解、對生命經驗的投資,從無形到有形,逐步成就自己的夢想。我們從多寶學堂畫家們的純真笑容,以及林正盛的知足豁達,箇中的甘美豐收或可略窺一二。
42歲拿下金熊獎、44歲離婚、57歲成立多寶藝術學堂⋯⋯林正盛的人生大戲仍持續上演嶄新的精彩,而每一分精彩時刻,都來自於他緊抓的那一套、從「簡單」兩字出發的大人投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