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拿破崙希爾《行動致富》:讓熱忱感染你的態度、舉止,接著四處傳播

文: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

熱忱是拿破一個人最珍貴的資產。

熱忱勝過金錢與權勢。崙希由一小批工人累積的爾行財富,也許很難引起共鳴,動致的態度舉但只要有滿腔熱忱,富讓便能憑一己之力說服眾人、熱忱主導全局。感染

熱忱能戰勝偏見與反對的止接著處聲音、驅走消極的傳播心態,幫助自己筆直朝目標前進。拿破熱忱有如海嘯般強大,崙希能一次吞噬眼前所有困難。爾行

熱忱便是動致的態度舉發揮作用的信念。

結合了信念與進取心的富讓力量,便能克服艱鉅挑戰,熱忱造就前所未聞的創世之舉。

讓名為「熱忱」的細菌漂浮在你的工廠、你的辦公室、你的農場裡;讓熱忱感染你的態度、舉止,接著四處傳播,在你不知不覺中布滿產業的各個角落。讓熱忱幫助你提高產能、降低成本;讓熱忱為你的員工帶來歡笑、喜悅與滿足;帶來活力、真誠與積極。讓它在生命的岩縫中埋下自動自發的種子,長出成功的甜美果實。

——澳大利亞政治家亨利・ 切斯特(Henry Chester)

任何人讀了卡內基針對熱忱的分析,一定會體悟到熱忱的強大能量,發現熱忱與一切創造、成就有關。

從他的分析中,也能了解熱忱不只是一味樂觀、打如意算盤或做白日夢而已,而是更深厚的力量。

你可以隨意選定一些人做研究,仔細觀察他們每天的生活經驗,就會從中發現,比起沒什麼鬥志、缺乏熱忱的人,用熱忱擁抱生活的人更容易招來好運,遇到機會和貴人。

是什麼造成這個奇妙的現象? 為什麼只要有熱忱,就能引來成功契機、排除各種阻礙,還有助打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讓我試著為大家解惑。

自古以來的每一位哲學家、思想家,都發現熱忱為言語更添色彩、豐富了行為的意義。有些人也注意到,除了言詞之外,熱忱也能讓心中的意念更具力量。

愛默生說:「我聽過一位經驗豐富的律師說過,如果對方律師打從心裡不認為自己的客戶能勝訴,他就一點也不擔心對方會左右陪審團的決定。對方律師一旦沒有信心,陪審團便能感受得出來,儘管他說得再頭頭是道,陪審團也不會採信。」

美國記者兼作家莉蓮・懷汀(Lillian Whiting)說過:「如果生活過得不充實,一個人算不上成功。充實的生活是充滿活力、熱忱與喜悅的生活,是每天帶著雀躍的心情起床,因為活著而充滿希望;是滿懷喜悅地迎接早晨,期待展開新的一天;是能真正心領神會,感受萬物一體、天人合一。」她的這番話掌握了熱忱的精神與涵義。

美國廢奴主義者兼社會改革家威廉・蓋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正是因為內心澎湃激昂,才會說道:

我知道許多人不滿我的言辭激烈(充滿熱忱),但我難道沒有理由這麼做嗎? 我要如真理一般一針見血、我要如正義一般毫不妥協。對於這個問題,我不願溫和地(缺乏熱忱)去思考、論述或寫作。

不!這怎麼可以! 一個人家裡失火,你們可以要他平心靜氣地報警(缺乏熱忱的警示),慢條斯理地將妻子從死神的手裡搶回來。要那個做母親的慢慢將陷入火海的嬰兒救出來——但是,面對當前的情勢,你們不要勸我採取溫文的態度。我是如此真誠懇切(充滿熱忱),我不會閃爍其辭、不會委婉客套,我要讓眾人聽到我的呼喊。社會上的冷漠,已經讓冰冷的雕像無法按捺,準備從底座上一躍而起,已經讓亡者忍無可忍,一心想加快復生的腳步。

蓋里森的這段話雖然已是久遠的歷史,卻字字觸動人心。讓文字充滿力量的關鍵便是熱忱,就如卡內基所說,寫作當下的真實感受,也會反映在付梓的作品中,即使翻譯成其他語言、翻印過無數次,字裡行間仍會留露作家的真切情感。

英國詩人菲利普・ 貝利(Philip James Bailey)深知熱忱的力量,說道:

人生的意義不是活了多久,而是做了什麼;

不是還有幾口氣,而是擁有多少智慧;

不是倒數生命的盡頭,而是用心感受生活。

我們應該用一顆心扎實地跳了幾下,來計算時間。

真正活出生命的人,是最用心思考、認真感受、言行問心無愧的人。

事實的確如此,而且在熱忱的激勵下,一個人才能「認真感受、言行問心無愧」,也提醒我們要審視生活狀態,積極作為。

英國詩人雷・ 杭特(Leigh Hunt)了解熱忱的真諦,才會說出:「我們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能用數字與規則丈量,一個能用心與想像力感受。」

德國哲學家約翰・ 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用下面這段話,道出他對熱忱的深刻體悟:

生命是一套由感受與渴望構成的系統,在我的人生哲學中,生命是至高無上的,而知識只是個旁觀者。這套感受系統確切存在我們心中,是無庸置疑的事實、是我們憑直觀知識建構的事實。這種知識並非由理論推導而來,也並非來自我們能任意選擇接受或拒絕的理性。只有這樣面對面的知識才是真實。它來自生命,因此能為生命賦予生機。

古羅馬喜劇作家泰倫斯(Terence)領會了熱忱的力量,因此有感而發:「對於真心渴望的事物,抱持堅定信念非難事。」

前美國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A. Garfield)表達自己對熱忱的理解:「如果我們終將老去,請將歲月的皺紋刻在我的眉間,別刻在我的心上,只因靈魂永遠不該老去。」他深知一個人的心是熱忱之所在、情感之泉源。

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曾說:「逆境無朋友。」實在是至理名言,不過也可以進一步說逆境會削弱友誼的力量,因為它通常會破壞感情、澆熄熱忱。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Froebel)對熱忱的力量也有深刻見解:「人類揮灑汗水、辛勤工作只是為了養活自己,為了有食物吃、有房子住、有衣服穿,這種謬論實在有損人格,也不應該推廣。人類一切作為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不斷向外界展現內心的聖潔與合乎禮俗的自我。」

學過形上學的人都知道,物質環境並不重要,而且自然會因應一個人的內心狀態而改變,就像水受到地心引力牽引,自然會往低處流一樣。

形上學家知道摯友或親人過世的時候,無須感到哀傷,反倒應該化悲憤為力量,鼓勵自己進一步思考人生、追求更遠大的志向。

愛默生透過以下文字,抒發自己對形上學的認識與體悟:

發了高燒、生了重病、痛徹心扉、損失錢財或失去朋友,當下都看似是無可挽回的損失、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然而,歲月必然會帶來療癒心靈的深層力量。摯友、妻子、手足、愛人的死,當下看似一種剝奪,之後卻能為人生提供指引、帶來啟發,因為這樣的事總能顛覆原有的生活步調,為年少輕狂、不懂事的日子畫下句點。

這樣的事總會擾亂工作、家庭或生活的日常節奏,催生出新的生活、新的一切,幫助自己更為成熟。這樣的事讓我們擁抱或婉拒新朋友,接受新的影響,為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原本只會在夏日的花園裡作一朵花的男男女女,根部沒有空間伸展、頭頂的艷陽太過灼熱,卻因為籬笆倒下、園丁疏於照顧,竟成了一片樹林,為家家戶戶的居民遮蔭、結出纍纍的果實。

如果希望讀完這一章之後有所成長,就必須了解正面與負面情緒密切相關,學會轉化負面情緒,便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契機。掌握了這一點,就會發現一個自認悲觀的人,也能改變心態,成為一個全然的樂觀者,能將過去表露悲觀的能力,轉化為展現熱忱的動力。

卡內基經常提到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我心智的主人。有些人的心智過於負面,試著去掌控這樣的心智並沒有幫助,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將情緒由負轉正,再學習掌控心智。擁有負面心智的代價並不小,卡內基勸說眾人主導自我心智時,提到了正向心智的諸多效益,用意便是清楚說明這個道理。

美國宗教領袖兼作家瑪麗・艾迪(Mary Baker Eddy)在遣詞用字上稍有不同,但表達的概念完全一樣:

美善的言論必定屬實。如今各種思想百家爭鳴,互不相讓。一切都是物質,或者一切都是心智? 兩派理論爭論不休,非得分出高下不可。南北戰爭英雄格蘭特將軍(General Grant)談到作戰策略時說道:「我認為應該在南北邊界上一決勝負,即使要戍守整個夏季我也奉陪。」科學界認為,萬物即是心智,以及心智的產物。一定要守住這條底線。物質對你並沒有幫助……和諧來自心智、由心智控制。上帝的主義(Divine Principle)便是人類生命的真理。因此,人的幸福並非由感官與物質主導。真理不會因錯誤而失去鋒芒。

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就如音樂和聲一樣美妙動人,與人相處時針鋒相對,也如不協和音一般造作刺耳。

如果我的理解沒錯,艾迪女士想表達的是,意念的能量是好是壞、或正或負,完全取決於一個人秉持何種心態,又有何目的。

意念其實只有一種,能夠以正面或負面等多種方式表達。從這個假設進一步推敲,便不難理解任何負面情緒,都能被轉化為有益的正面心態。一個人也能從中找到善用熱忱的最佳方式。

引起悲傷苦痛的負面能量,也能加以轉化,帶來創新發想與喜悅,幫助個人實現明確主要目標,或是短期目標。在這個過程中,自律便能派上用場。只有自律的心智能將悲傷昇華為喜悅。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行動致富:富足人生,不能只靠空想》,遠流出版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