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文清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12-1-18 17:26:4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
特楼之一。科学科学记者 阎彤 摄 在刚刚结束的网中北京两会上,北京市科协团体提案《关于将中关村13、关村故居14、钱学15号三座特楼列为科学名人群体故居加以保护的名人面临建议》受到广泛关注。据悉,拆迁13、科学科学14、网中15号楼已被列入北京市改造拆迁范围。关村故居 从1955年起,钱学先后入住这里的名人面临大家有钱学森、钱三强、拆迁何泽慧、科学科学赵九章、网中叶渚沛、关村故居张文裕、赵忠尧、汪德昭、郭永怀、王淦昌、杨承宗、熊庆来、黄秉维、秉志、童第周、贝时璋、罗常培、吕叔湘、顾准等60余人之多。他们绝大部分为中国最早的中科院院士,也有“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863”高科技计划的倡导者,还有的被聘为国外科学院院士。在这么小的范围里,云集着这么多高级科学家,不但在世界上不多,在中国更是少有,在国内恐怕很难再找到“含金量”如此高、名人“密集度”如此大的区域了。 市科协征集团体提案时,不少科技界人士表示,北京现在唯独缺乏现代名人科学家故居,中关村13、14、15号楼正是我国科学名人群居之所,目前建筑物还保留完好,是修缮改建为科学名人群体故居最适宜的场所。 然而事实不容乐观,目前中关村东的中科院宿舍区不但列入北京市改造拆迁范围,也是中科院旧房改造的对象,13、14、15号楼正在其中,因此特建议尽快将中关村13、14、15楼作为科学名人群体故居予以保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向原居住这里的科学家与家属征集有关实物,如无原件,请回忆按原件复制以便将来布置陈列。建议海淀区尽快与中科院、市规划局协商,除将13、14、15楼予以保护外,最好将原“四不要礼堂”辟为科学院院史馆,让其与中科院科学图书馆等建筑,整体规划为科学文化区。 特楼住过的部分名人 13号楼 郭永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为“两弹一星”献出宝贵生命。其夫人李佩仍住在这里,已经高龄94岁。 杨承宗:师承居里夫人,新中国放射化学第一人。 顾准:思想家,经济学家。 熊庆来:数学家,慧眼发现华罗庚。 14号楼 钱学森: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戴芳澜:著名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 施汝为:近代磁学奠基者。 邓叔群:微生物学家。邓拓的哥哥,“文革”时受株连致死。 秉志: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生物学一代宗师。 陈世骧:动物学家。 罗常培:语言学大师。 黄秉维:著名地理学家。 钱三强:核物理学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何泽慧: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夫人。 陈焕镛:著名植物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赵忠尧: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核事业先驱之一。 贝时璋:生物学家。 童第周:实验胚胎学家。 15号楼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蔡邦华:中国森林昆虫学研究奠基者之一。 顾功叙:地球物理学家。 赵九章:气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李善邦: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我国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学家之一。1930年在北平西郊创建我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 柳大纲:无机化学家,物理化学家。 陈宗器:我国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地磁学奠基人。 傅承义:地球物理学家。 吕叔湘:语言学大师。 叶渚沛:化工冶金学家。 恽子强:化学家,中科院筹备人之一。恽代英四弟。 林镕:植物学家,真菌学研究开拓者之一。 为什么叫特楼? 安置老一辈著名海归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科院选址中关村作为科研发展基地,除建设一批科研大楼做相关研究所使用外,还配套建设数十栋住宅楼,作为科研人员起居之用,其中在原中关村大道(即现北四环半地下隧道段)北侧、中关村西一街以西、中关村第二小学以东区域建起一批高研楼,当中以13、14、15号楼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最好,以安置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在国内自然和人文各学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居住,这三座楼被称为“特楼”。 更多阅读 《中关村回忆》:记录小楼留下的大师背影 《中关村回忆》出版 记录科学家子女集体回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京ICP备19007577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