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朱家安:若我能思考但不願意思考,那我到底是會思考還是不會思考?

文:朱家安

很多時候知道事情怎麼做不代表你辦得到,考但考那考還因為你想要自己想要做,不願不會不代表你想要做。意思

比利時作家Nathan Uyttendael的到底書《優雅反駁的技術》羅列人回應不同意見的技巧,當中主要內容來自工程師格雷厄姆(Paul Graham)的會思「反駁金字塔」。格雷厄姆在2008年左右寫了〈How to Disagree〉一文,思考把幾種回應不同意見的考但考那考還方式從最爛的排到最好的,希望協助大家進行有建設性的不願不會討論。

kris_220328_thinking_02-1536x1311Photo Credit: 朱家安

格雷厄姆的區分很明確,很快就被網友做成金字塔圖解廣傳。到底我也在幾年前寫過文章介紹。會思誰都能看出這個金字塔如何能讓大家溝通順暢,思考我是考但考那考還說,如果大家都照著做的不願不會話。我當然相信「反駁金字塔」促進了不少討論,意思讓人學到如何溝通。不過若你對這個金字塔有印象,其中一種印象或許就是在筆戰當中看到它被拿出來指責別人表現不佳。

「反駁金字塔」把「辱罵」和「以人廢言」列在最底層,但是只要你願意,是可以利用這個金字塔本身來辱罵和以人廢言的。這讓我們可以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人能合理的願意這樣做嗎?

想想看,若你願意引用「反駁金字塔」,大概代表你認同這個金字塔對意見的分類和評價,在這種情況下,怎麼還會自願做出會被歸類到金字塔底端的行為呢?可惜的是,有打過筆戰的人應該都有辦法回答這問題:吵架的時候偶爾你就是想罵人,沒什麼好說的。

認同「反駁金字塔」的人,依然會用這個金字塔來做金字塔底端的事情,在我看來這是很好的例子,說明批判思考的成功與否有時候並不關於你知道些什麼,而關於你當下想做什麼。或許我知道自己耐著性子才能達到更好的溝通理解,但我想要耐著性子嗎?

有種說法是「我想要耐著性子,但我無法控制自己」,不過我們也可以參考哲學家法蘭克福(Harry Frankfurt)關於慾望階層的說法,把這種情況描述成二階慾望和一階慾望的衝突:「我想要我想要耐著性子,但我不想要耐著性子」。照法蘭克福某階段的看法,這時若你順著自己的一階慾望放棄耐著性子,是某意義上不自由的展現:人的行為跟人的二階慾望不一致。

比起知識,人的思辨表現同等程度取決於慾望和情緒,這是為什麼思辨的訓練也是心性的訓練,而許多看起來跟論證技術無關的知識和練習會有幫助。例如美國作家Bina Venkataraman在《樂觀者的遠見》裡建議人在必要的時候「輕持」意識形態,避免自己對特定價值觀建立認同,因為認同容易牽動人的防衛心態,讓人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慾望。

若我能思考但不願意思考,那我到底是會思考還是不會思考?回想一下周星馳電影中達聞西發明的只有光亮的時候才會發光的手電筒。我想如果人無法在需要思考的時候思考,那空有思考能力並沒有什麼意義。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