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音樂會場刊怎寫怎讀?

我過去專攻中國音樂,音樂後來負笈歐洲從事民族音樂學研究,會場又攻讀西方現代音樂演奏。刊寫興許是音樂這個多元背景,過去多有為不同音樂會場刊執筆樂曲介紹的會場稿約,華洋兼具,刊寫與香港藝術節、音樂香港中樂團、會場香港口琴協會等藝團都有合作過。刊寫坦白說,音樂我會形容寫作音樂會場刊是會場個苦樂參半的活。其苦在於準備費時,刊寫與稿費全不成正比,音樂光是會場下筆前搜集資料、翻閱樂譜、刊寫反覆聆聽樂譜,幾小時甚至幾日就倏忽而過。

不過,能夠令場刊變得有意義,成為觀眾於音樂會期間甚至回家後的都有興趣看下去的讀物,也足為寫下去的動力,文以載道莫過於此。每次寫作時,我會自忖:假如我是觀眾,會期望從這本小冊子讀到甚麼資訊?

Screenshot_2022-10-28_at_1_52_11_PM圖片來源:香港藝術節網站
香港的文藝節目多會現場派發場刊,亦有電子版本方便重溫或供公眾閱覽。

一段理想的樂曲介紹,一方面能讓不曉樂律的讀者快速了解主題,另一方面懂得音樂的讀者亦能從中知曉筆者的文字功力和音樂知識水平。行文應該以音樂語彙為主,而非堆砌形容詞。例如寫作品「著名」,因何之故?寫樂曲旋律「優美」,怎個美法?是調式、和弦還是音符?把這些問題搞清楚,有助觀眾理解樂曲。例如,今年暑假為一場古典音樂會執筆,我如此介紹一首法國圓舞曲:

《溜冰者圓舞曲》(Les patineurs, Op.183)是「法國圓舞曲」之王瓦德都菲爾(Emile Waldteufel)眾多同類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首。十九世紀的法國有兩大時興——圓舞曲與溜冰,使得此曲由作曲家、音樂類型以至主題都自然地散發濃厚的法國風格。三拍子的圓舞曲,在當時已從鄉村舞蹈音樂發展成廣受古典作曲家歡迎的嚴肅音樂,以管弦樂的形式上演不輟。樂曲是顧名思義的標題音樂,結構上不複雜,多以分解和弦作旋律素材。之所以繪炙人口,在於它活靈活現的捕捉了溜冰場上眾生相。甫開始的長音是行雲流水的身姿,及後出現的二度和四度八分音符,則模仿滑靴與冰面的磨擦聲,營造出人群磕頭碰腦的模樣,一一躍然紙上。

Screenshot_2022-10-28_at_1_52_59_PM圖片由作者提供
一般而言,場刊除樂曲介紹外,亦有音樂會導言,概述節目。

當然,上文篇幅較短,只因這場音樂會共上演十餘首小品,應主辦方的要求,所以每一首樂曲的介紹都力求簡潔。正常篇幅的樂曲介紹,通常會涵蓋作曲家生平、樂曲演出歷史,和音樂本身。事實上,這格式已是約定俗成,外國的一流樂團的場刊,和香港管弦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中樂團的亦是如此。如何把作曲家悠長的藝術生命以簡短的文字道出,使讀者不覺冗長?我通常會將作曲家生平和樂曲演出歷史緊扣。又舉一段寫過的文字作例:

陳能濟1964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曾供職中央歌舞團、中央芭蕾舞團及中央交響樂團,為以後的音樂審美、創作方向蘸上一抹濃彩,可從其1973年定居香港後創作的大量歌劇、舞樂、音樂劇中觀之。

作曲家於千禧年前後為香港中樂團粵樂舞劇《九天玄女》創作音樂,並於2000年2月首演。及後於2009年,作曲家整理原舞劇音樂素材寫成此約長十分鐘的序曲,先由高雄市國樂團在台灣首演,翌年香港中樂團「香港2010年作曲家節」 則為本地首演。與當年舞劇熱烈的票房(兩場門票極速告罄, 還得加開一場)不同,此曲並不常在本地演出,反而屢見於台灣的國樂音樂會,更有樂團為其灌錄出版。

上面的是一首名為《露華濃》(亦常稱《九天玄女》序曲)的中國音樂合奏。寫作中樂的樂曲介紹,我和同行經常面對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避免何將樂曲介紹寫得太籠統。不少中國音樂的取材來自古代文學作品或民間傳奇,很多作曲家又喜以音樂主題表現意象。比如彭修文(1931-1996,現代中樂團奠基人)的民族管弦樂曲《月兒高》,就有海島、江樓、秋露等意象。看過一些音樂會場刊關於這首樂曲的介紹,多將筆墨說明意象一大堆,要重點描述的音樂部份,則以「彷彿水墨畫」、「使人聯想舞姿」等簡單的明喻句來帶過,看得人滿頭問號:音色如何跟水墨畫相似?甚麼樂器和怎樣的演奏使人聯想舞姿?寫樂曲介紹,尤其是中樂作品,稍有不慎,行文的重心即會傾向文本或傳奇故事,而非音樂本身,誠非理想。

再者,寫樂曲介紹並不是將網上或圖書館的資料搬字過紙,有時發掘到一些新的歷史線索,亦足以使一篇普通的文案脫胎換骨。例如我留意到上文的《露華濃》常有「《九天玄女》序曲」的稱呼,到底是否作曲家「一雞兩味」地將抽出當年舞劇《九天玄女》的序曲換了個名發表?當時我寫作樂曲介紹前,特地給八十多歲的陳能濟發了封電郵討教,他爽快地答應出來一聚,還告知當初將序曲重寫、加入新音樂元素的而成為獨立作品的來龍去脈。我耳提面命,在歸途建議樂團:「按先生意思,「還是將《九天玄女》序曲」直接叫《露華濃》吧!」然後文案續寫道:

一般而言序曲有兩種:一套完整音樂的開場曲,或作曲家視為獨立作品創作的標題音樂。有趣的是此曲反屬後者,陳能濟曾言其作品不會停留在同一階段,總會要求每次創作都有新想法。與其說重新整理音樂素材,作曲家擺脫了原舞劇仙人殉情的離幻及厚重情節,手法更為直接,只集中處理「愛情」的 一個題材—儘管竟也是滿紙寫不盡。大笛及高胡一瞬即逝的獨奏後即進入第一主題,之後弦樂徐徐奏出代表愛情的主題 ,粵曲《楊翠喜》的音韻蘊藏在音樂中,一邊不安掙扎,攀升至高音區。嗩吶組的樂段甚為狂暴。陳能濟譜曲的樂思為李白兩首樂府,「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一枝濃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音樂既有青春的歡悅,又有暴烈和暗自神傷。在尾聲,第一主題鉛華洗盡,以緩慢、無奈的氣氛再現,弦樂和彈撥接連幾個小節的小七和弦還在戀戀不捨,倏地乍現一聲碰鈴,卻終教全曲煙消雲散。

在外國聽音樂會,場刊有時是要另外購買的。香港各藝團的節目通常都有免費的場刊,值得慶幸感恩。寫的人不要因看似予取予攜而隨便下筆,讀者也應要有辨別水平優劣的能力。德語有Werktreue一詞,在演奏的層面上指如何反映作曲家的本意,使作品有真正意義。場刊作為音樂會的一環,亦與演奏相輔相成,發揮著反映作品的本意及真正意義的重要功用。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