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黏鼠板對高敏感、懂社交的老鼠來說極致殘忍,還可能增加鼠疫傳染風險

文:賈皓婷

大家可能有過這種的黏鼠經驗——

同事在公司的茶水間看到一粒粒不明糞便及紙箱上的神秘破洞,辦公室有老鼠的板對消息很快地傳了出去,接著公司便開始採買黏鼠板;經過幾分鐘的高敏感懂網路搜尋與網友的經驗相傳,找到了一個放置的社交鼠來說極鼠疫好地方,最後再在上面灑些花生、致殘增加堅果,忍還幾天後黏鼠板上果真就出現了一隻動彈不得的傳染老鼠。

目睹的風險同事紛紛尖叫、不知所措,黏鼠經過一番熱烈的板對討論後,一位同事「挺身而出」把黏鼠板裝進塑膠袋裡,高敏感懂打了緊緊的社交鼠來說極鼠疫兩個結後再將它扔進垃圾桶裡。最後,致殘增加同事們紛紛散去,忍還開始自己一天的傳染工作,那隻老鼠卻在塑膠袋裡無助的掙扎,花費幾小時至幾天的時間痛苦死去。

「老鼠被黏鼠板黏到之後去哪裡了?該怎麼做?」很少被提過,只知道老鼠骯髒、噁心又帶著很多病菌,彷彿把牠們說得很糟就可以無視牠們其實有感知的事實,好讓人類用最「方便」的方式終結牠們「不值得被同情」的生命。

老鼠欸,需要什麼同理?

近年來動物保護意識提升,但談到黏鼠板對鼠類造成的殘忍時,許多人還是搖搖頭表示「老鼠很髒我不想看」、「老鼠是害蟲,不用黏鼠板我要怎麼殺老鼠?」人類對於鼠類的偏見可見一斑。

事實上老鼠不僅高敏感、懂社交,更有著基本學習、歸納推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類似於人類智力的核心認知特徵(ref. 1)。除此之外,牠們也擁有許多其他與人類共通的能力,例如:後設認知(個體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即「自知之知」)、同理心,甚至有著自己的獨特個性(ref. 2)。別忘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哈姆太郎跟傑利鼠,也都是鼠類啊!

牠們也會痛,還會交朋友

「疼痛(pain)」被國際疼痛研究協會(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定義為「由真正存在,或潛在的身體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舒服知覺和心理感覺」。小鼠(mice)與大鼠(rats)是最常被用來進行人類疼痛相關研究的物種(ref. 3),大鼠會用至少12種不同的行為來表現疼痛(包含嗅聞、理毛、跺腳、瞬間僵化、舔拭、傾斜身體和跳躍等行為)(ref. 4)。

且大鼠與小鼠的臉部表情,皆會在感到疼痛時隨著疼痛強度的不同有所改變(ref. 4、5)。除此之外,鼠類也擁有絕佳的觀察與學習能力,能夠透過經驗習得避免或縮短疼痛(ref. 6)。

1圖片來源:Mol Pain. 2011 Jul 29;7:55. doi: 10.1186/1744-8069-7-55.
研究發現小鼠的臉部表情,會隨著疼痛強度的不同有所改變。左至右依序為未接受刺激、接受中等刺激,與接受顯著刺激時,小鼠不同部位的反應。

鼠類也擅長展現與靈長類類似的社交行為,例如:與同類的交互互動(ref. 7)、感受同類受困時的焦慮,並想辦法將其釋放(ref. 8),小鼠更有著地域性的攻擊傾向,並會透過氣味作為社交訊號以進行交配(ref. 9)。也因鼠類聰明、好奇且有著同理心,牠們也是許多人類的同伴,像是天竺鼠、倉鼠、絨鼠及小鼠,都是台灣常見的鼠類寵物。

黏鼠板極致殘忍,且可能增加鼠疫傳染風險

許多人在屋內發現老鼠之後,直覺的想法就是擺設黏鼠板,但誤觸黏膠性陷阱的鼠類,在嘗試逃脫的過程中因不斷拉扯導致皮開肉綻、骨折,甚至啃斷自己的腿,逃脫不成則受困數小時至數天,最後因驚嚇、脫水或飢餓死亡;口鼻也可能因被黏膠堵塞而窒息,鼠類死亡過程極為痛苦且漫長。除此之外,鼠類受困於黏膠性陷阱時,常因恐懼產生糞尿失禁的現象,反而大大增加了人類接觸漢他病毒或其他傳染性疾病的可能(ref. 10)。

大自然本是鼠類的棲息地,原居的老鼠在這些棲地在被人類的開發後,靠著人類任意丟棄、殘留的食物維生,找到了一套與人類共存的方式。其實只要環境中沒有鼠類能取得的食物,牠們便不會被吸引,食物來源的下降也將有效降低該地區的族群數量,進而有效改善鼠類入侵家中的問題。

身為人類我們應思考的是,如何把自身環境清潔做好、調整生活中的習慣,以「預防」鼠類進入家中的方式來根本解決問題;並學會以尊重、同理的態度與這些聰明、有感知的小動物們一起生活在這世界上。

參考資料

  1. Wass, C., Denman-Brice, A., Rios, C., Light, K. R., Kolata, S., Smith, A. M., & Matzel, L. D. (2012). Covariation of learning and “reasoning” abilities in mice: Evolutionary conservation of the operations of intelligence.
  2. Mogil, J. S. (2019). Mice are people too: Increasing evidence for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social capabilities in laboratory rodents.
  3. Mogil, J. S. (2009). Animal models of pain: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4. Leith, J. L., Koutsikou, S., Lumb, B. M., and Apps, R. (2010). Spinal processing of noxious and innocuous cold information: differential modulation by the periaqueductal gray.
  5. Sotocinal SG, Sorge RE, Zaloum A, Tuttle AH, Martin LJ, Wieskopf JS, Mapplebeck JC, Wei P, Zhan S, Zhang S, McDougall JJ, King OD, Mogil JS. The Rat Grimace Scale: a partially automated method for quantifying pain in the laboratory rat via facial expressions.
  6. Deuis JR, Dvorakova LS and Vetter I (2017) Methods Used to Evaluate Pain Behaviors in Rodents.
  7. Ben-Ami Bartal, I., Rodgers, D. A., Bernardez Sarria, M. S., Decety, J., and Mason, P. (2014). Pro-social behavior in rats is modulated by social experience.
  8. Ben-Ami Bartal, I., Decety, J., and Mason, P. (2011).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rats.
  9. Rennie, S. M., Moita, M. M., and Mainen, Z. F. (2013). Social cognition in the rodent: nothing to be sniffed at.
  10. Trap rodents around the home to help reduce the rodent populat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延伸閱讀

  • 如何對待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反映台灣人的動物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