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十字軍首役》:這場戰役決定了中世紀的特質,反諷的是,十字軍運動本身是紛爭與分裂的產品

文: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

十字軍首役決定了中世紀的字軍這場戰役中世爭與特質。它為歐洲騎士階層建立起牢牢依附於基督信仰的首役身紛共同身分。它影響了行為,決定紀的軍運使虔誠與服務成為備受推崇的特質個人特質,受到韻文、反諷分裂散文、字動本的產歌曲和藝術所稱頌。字軍這場戰役中世爭與它將為上帝而戰的首役身紛虔誠騎士概念理想化。它使教宗成為不僅具有精神意義的決定紀的軍運領袖,在政治上也舉足輕重。特質它給了西方公國共同目標,反諷分裂創立的字動本的產框架使得捍衛教會不僅是讓人嚮往的事,也是字軍這場戰役中世爭與義務。源自十字軍首役的首役身紛想法與結構形塑了歐洲,一直到宗教改革(Reformation)為止。決定紀的軍運

反諷的是,十字軍運動本身是紛爭與分裂的產品,因為十一世紀下半葉的歐洲在動盪與危機下四分五裂。這是整片大陸陷入征服與巨變的時代。英格蘭為諾曼人所占領,在此之前則在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持續攻擊下勉強抵抗。阿普里亞、卡拉布里亞和西西里也正在來自諾曼第的移民下改頭換面,來的先是傭兵,然後是投機分子,在豐厚報酬的吸引下先後南來。西班牙處於過渡期,穆斯林占領者在控制半島超過三個世紀之後,正被逐出一座座城鎮。德意志也動盪不安,經常爆發對王室的大規模叛亂。同時間,拜占庭帝國處於長期壓力下,北部、東部與西部邊疆被行為日益挑釁的鄰人所威脅、攻擊和占領。

十一世紀也是教宗權與歐洲最有權勢者之間衝突激烈的時期,統治者被大動作的逐出教會,有時被重新接納,但是又再度被開除教籍。這時期幾乎所有重要人物——德王亨利四世、法王腓力一世、英格蘭哈洛德國王、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科穆寧和諾曼人公爵羅勃.吉斯卡(Robert Guiscard)——都曾因為教宗企圖對世俗世界伸張權力,而被驅逐出教至少一次。

連教會內部的分歧都深刻到十一世紀晚期有兩個教宗,各自宣稱為聖彼得聖座的正統繼承人,並由各自宣稱為正統選舉人團的教士所支持。另有拜占庭教會,當地教會的習俗與教義和西方教會差異很深,而且與羅馬教廷處於分裂狀態。然而這段時期歐洲所陷入最有害而持續的爭論,威脅到教會的整體存續:一次嚴重爭論摧毀了教宗額我略七世(Gregory VII)和歐洲最有權勢者德王亨利四世之間的關係。

亨利的前任國王建立了對北義大利的控制權,並在九六○年代自立為羅馬皇帝;因而他們密切注意教宗權位,也保留參與教宗選舉的權利。額我略七世和亨利四世的關係一開始頗為令人期待。一○七三年四月當選教宗的額我略是「虔誠的人,通曉知識的兩個分支﹝神聖與世俗﹞,是平等和正義最尊貴的愛好者,在逆境中仍堅強⋯⋯可敬、謙卑、清醒、貞潔、好客」。【註1】亨利四世在教宗當選後送來的訊息讓教宗深感安慰。他在給一名支持者的信中寫道,亨利「寄來的話語充滿和善與順從,在我們記憶中,他與他的前任不曾寄過這樣的信給羅馬教宗」。【註2】

然而,不用多久,他們的關係就惡化了。還沒成為教宗以前,額我略就是個務實的人,對於改革教會並將權力更有效率的集中於羅馬抱持強烈看法。他特別關注教會內部高階職位的敘任權,當時許多職位都待價而沽,堪稱體制化的貪汙腐敗。某些高階職位附帶豐厚津貼以及影響力和權威,成為引人垂涎的閒差—正是權大勢大的統治者最好發配的酬庸職務。【註3】

為圖改革,額我略禁止出售宗教職位,並主張敘任權為他所獨有,這讓他注定與深恨教宗干預德意志教會事務的亨利產生衝突。到了一○七六年,雙方關係已經破裂,教宗將亨利逐出教會,宣告「以全能的上帝,聖父、聖子與聖靈之名,透過祢的力量與權威,對以前所未聞之傲慢反對祢教會的亨利皇帝之子亨利國王,罷黜其對德意志人王國與義大利的治理權力,並免除所有基督徒對他立下或將要立下的誓言之束縛;我也禁止任何人以他為國王服務他」。【註4】

不意外的,這等於對緊張情勢火上澆油,亨利的支持者宣告教宗為罪犯,而效忠德王的主教則決議通過對教宗本人處以破門律。【註釋5】雖然這兩人在一○七○年代晚期短暫和解,但是後來教宗被人說動,支持在德意志想要罷黜亨利的強大敵人,導致兩人徹底決裂,無可挽回。額我略為其中一個對手登上王座背書,讚美他的謙卑、順從和對真理之愛,並以亨利的驕傲、反叛和欺騙為對比之後,德王採取了激烈的手段。【註6】

德意志和北義大利的主教在一○八○年六月被召集至布里克森(Brixen)舉行的宗教會議。會中提議以武力將額我略逐出羅馬,以「正統」教宗取而代之。拉芬納(Ravenna)大主教威伯特(Wibert)經推舉為教宗當選人,並預定在次年春天於羅馬舉行加冕禮。【註7】因為德意志境內的叛亂而遭耽擱後,亨利四世終於長驅直入義大利,並於一○八四年攻下羅馬。威伯特立刻在聖彼得大教堂經加冕成為教宗克勉三世(Clement III)。一週後,亨利被加冕為羅馬皇帝。「朕經教宗克勉所任命,」他寫道,「並且在復活節聖日當天,在所有羅馬人同意下經祝聖為皇帝,所有羅馬人民歡欣鼓舞。」【註8】

克勉三世被扶植成為對立教宗,宣稱他是聖彼得寶座真正的繼承人,並且受到許多高階神職人員支持,這危及了羅馬教會,使其幾乎分裂為二。額我略在拉特朗宮(Lateran)內獲得庇護,後來從羅馬逃到沙勒諾(Salerno),並在一○八五年於流亡中死於當地,但是教宗權位仍持續為不確定與混亂所籠罩。額我略七世的繼任者在將近一年後才出爐,而即使獲選,教宗維篤三世(Victor III)仍多少透過武力才得以繼位。他就任後不到十八個月即溘然辭世,因而又舉行新選舉,導致更多動盪不安。一○八八年三月,奧斯提亞(Ostia)樞機主教奧圖(Odo)被任命為教宗,成為烏爾班二世(Urban II),然而他在亨利四世於德意志和北義大利控制的領土並不被承認。教會陷入失序。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