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論壇】與AI同行:人機協作時代來臨,媒體工作者應積極練習運用AI,協作出更好的新聞

文:萬巧蓉

台大新聞所於2023年10月6日舉辦論壇「與AI同行:探討新聞傳播產業與教育的論壇臨媒挑戰與未來」,上半場由台大新聞所教授洪貞玲主持,與A應積用邀請到三位新聞業界人士:《公共電視》董事長胡元輝、同體工《天下雜誌》共同執行長暨內容長吳琬瑜、行人習運I協《聯合報》總編輯范凌嘉,機協極練以及新創科技界的作時作者作出光禾感知科技執行長王友光,共同討論「AI如何影響新聞產製」一題。代來的新

未來的更好新聞業是AI協助的產業,編輯室引入AI技術需先考慮倫理規範

《公共電視》董事長胡元輝,論壇臨媒以現任職公共媒體且曾在教育界服務的與A應積用角度,說明當前在傳播學界與業界如何看待AI科技對新聞產業的同體工影響。

他引用霍金的行人習運I協話:

「簡言之,強大人工智慧的機協極練崛起將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生過的最好事情,或是作時作者作出最糟糕的事。我們還不知道會是代來的新哪個。」

傳播界眾人尚無法推斷AI對新聞業的影像會是負面的破壞或是正向的顛覆,但無論方向,「我想我們應該都同意它將會相當程度改變新聞業的遊戲規則。」

胡元輝認為,AI將影響新聞產製的三個面向:前端新聞訊息的採集、中間的新聞製作、後端的新聞行銷與演算法應用,「未來的新聞業是AI協助的產業,編輯室會是AI協助的編輯室。」因此,他建議新聞從業人員更積極去善用AI。

他分享,過去十年,諸多國外新聞機構已嘗試應用AI技術。例如,《美聯社》從2014年開始使用AI撰寫企業收益報導,使每季報導數量從300篇增加到3700篇;體育新聞也運用AI自動生成,再進行人工內容審查。

此外,與新創公司合作,使用自然語言掃描分析社群媒體資訊,並建立內容驗證工具,讓AI成為尋找新聞線索來源的好幫手。

《澳洲新聞集團》(News Corp Australia)在疫情期間關閉100多份地方紙本報紙,如今由AI代筆地方新聞服務,負責部門不到10名員工,每週可生成3000篇報導,包括各地區的油價、天氣和交通狀況。

世界新聞出版協會今年的調查發現,全球近50%的新聞機構使用生成式AI,但只有約20%的機構制定了相關的使用準則。胡元輝提醒,台灣的新聞生態並不健全,在各編輯室引入AI技術前,需先行考慮使用AI的倫理規範。

他提到,各國公共媒體如英國《BBC》、加拿大《CBC》都提出準則:《BBC》制定了團隊使用AI時的自我審核清單、《CBC》也表示其底線是「讓觀眾永遠不必去懷疑CBC的新聞報導、照片、音訊或影片是真的還是AI生成的」。

有鑑於此,胡元輝表示,《公視》與《中央社》都已制定相應的AI使用指南,他期待台灣的公共媒體能在此處扮演先驅。

台灣首位AI主播「敏熙」問世,可分析文本語意情緒回應適當表情

光禾感知科技(OSENSE Technology)執行長王友光分享,作為影像技術的新創科技公司,已耗時六年以上研究3D、XR、AI等創新科技技術,隨著生成式AI的出現,公司決定將影像技術專注在人的現身,並協助《民視》在今年六月推出台灣首位AI主播「敏熙」,負責報導國際氣象。

王友光解釋,敏熙使用《民視》的影音資料進行訓練,採用微軟的語音系統發音。

目前,敏熙的運作方式類似讀稿機,稿件由採訪中心撰寫,經過審核流程,生成確定的文字內容,光禾便從敏熙的後台輸入文字,生成敏熙的對嘴播報影片,提供《民視》合成。

他補充,目前生成式AI打造虛擬人物的技術,已可做到自行分析文本語意的情緒,形成適當的表情回應,以及根據腳本應對動作。

敏熙上線後引發熱議,王友光分享,觀眾其實能對AI主播產生情感共鳴,敏熙甚至收到了情書。他思考道:

「也許就像我沒看過BLACKPINK或周杰倫本人,也都是從媒體上接觸他的人設、模樣、聲音。」

或許人機之間也能透過形象、聲音就產生情感聯繫。

最近,陸續有廠商來接洽敏熙,高價邀請拍廣告,但被《民視》拒絕了。《民視》向不解的王友光說:

「因為他是主播,主播還在主播台上就要保持公正,不能為誰代言。」

在新科技和新聞媒體的跨域合作中,彼此也溝通了觀念、規範與堅守的價值。

新聞有價,媒體應發展收費產品,因應AI帶來的影響

《天下雜誌》共同執行長暨內容長吳琬瑜發表,AI的進步與擴大影響力已是不可逆的趨勢,並非AI取代人類的開始,AI時代會是人機協作的開始,各新聞機構應積極思考如何應對。

據他觀察,近年新聞業對於使用科技並不陌生,許多數位專題都開創嶄新形式。

《天下》也有成立數據測量小組,結合文字、數據、影像分析等,製作諸多數據新聞,如農地上的世界冠軍、共機擾台等報導,透過科技以更清楚的方式呈現農地工廠結合地圖圖紙、共機擾台的頻率與次數等,達到傳統記者透過文字、口語、影音都無法達成的效果。

在AI出現後,新聞業大多用於生成統計數據為主的內容,如企業財報或比賽結果。AI能夠快速生成這類內容,讓記者不必再撰寫類似重複的內容,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他提到,《天下》有在兩千大調查引入簡單的ChatGPT模型,讓用戶能夠跨公司交叉比對分析。另外,《天下》和Taiwan AI Labs合作開發「國際新聞掃描」功能,AI每天會初步判定哪些是重要的國際新聞,再由編輯把關出品。

吳琬瑜分享,開發過程長達一年半,訓練AI掃描出符合媒體價值與需求的內容十分費時,經過多次和開發人員詳細溝通其應用場景、觀點和倫理規範。但他對新聞機構跟科技業未來協作共好充滿期待,盼能一起提供出更好的新聞內容,服務公共社會。

然而,AI可能挑戰新聞業現今的商業模式,令他感到憂慮。過去Google與Facebook曾重擊新聞業的生態,如今AI的風險是能夠將新聞媒體製作的有價知識掃描進資料庫,即便附上來源連結,以消費者的閱讀習慣來說,恐怕會對AI提供的答案滿足,不再進入原始的新聞網站。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