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美霞(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7 後疫情時代的永續預防與轉公衛危機與轉機
(前略)
公衛體系成功維護人民健康與生命的前提
公共衛生是一門以社會集體、有組織的發展力量,預防疾病、的代促進健康、口實延長壽命的踐S機科學與藝術。
公共衛生分兩部門:預防和醫療。權威情時在台灣,指南重醫主要涉及預防的療輕,有衛生福利部、後疫衛生局和衛生所,公衛及其他的危機衛生機構;但是醫療部門的醫院、診所等醫療機構數量更多。永續預防與轉
運作好公共衛生,發展只有兩個重要原則:一是的代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二是口實要把公共衛生的問題當成是集體的問題,而不是個人的問題來處理,也就是「公共性」,大家要集體、有組織地做。如果違背這兩大原則,做不好公共衛生,就會產生公共衛生的危機。
不只是台灣,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或地區,現行的公衛體系運作,都違背這兩個基本原則,這個才是真正的公衛危機―—再次重複強調,死了那麼多人、感染那麼多人並非公衛危機,那是結果。真正的危機是:一是太輕視預防,只偏重治療;二是忽略公共衛生的公共性、集體性和組織性。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資料顯示, 美國在2020年花了4.1兆美元在公衛體系,包括預防與醫療。4.1兆美元,真是天文數字!(台灣也很多,2020年我們也花了1.3兆新台幣在公共衛生體系。)
美國花那麼多錢,有多少百分比是用在預防呢?2.9%。4.1兆美元裡只有2.9%是用在預防,其他都是用在醫療;圖7-4顯示,各國預防部門支出佔總醫療保健支出(NHE)比例,一律都很低,最高的加拿大也只有6%。此圖只列幾個國家,但全世界大部分的國家都是像這個樣子。
世界現存的公衛體系,完全偏重醫療。同屬公衛體系的預防部門,就好像侏儒一樣。圖7-5以整個公衛體系的大圈圈來說,預防部門是一個小小的、被邊緣化的小圈,多數國家平均大概4%,如台灣就是,只有4%左右是用在預防,其他都是用於醫療,這當然跟公衛體系要運作良好的原則是完全背離的。
公衛體系預防與醫療部門應該各是多少百分比
那麼,究竟預防與醫療部門應該各佔公衛體系多少百分比呢?圖7-6中,我們用四個狀況來說明:神仙、人類生命的自然進程、人類的理想,還有現行的公衛體系。
神仙不會生病也不會死,一生都很健康,因此不需要「預防」疾病的發生、也不需要醫療,這是最幻想的狀況。假如我們可以達到神仙境界,當然是最好的生命進程,但是不可能發生。
那人類生命的自然進程是怎麼樣呢?我們大部分開始的時候都挺健康的,但是到某個時候會開始生病,生病到最後就會死亡,這是自然的進程。
人類的理想應該是怎麼樣呢?就是盡量健康,愈久愈好。死亡或是疾病,最好是只在生命最後很短的時間發生,然後就死亡,這是最理想的狀況。因此我們應該盡量把資源,用多一點在維持我們的健康,一直到沒辦法的時候,例如人生之中最後一週或最後幾天生病臥床,然後死亡。若是一直都在生病,想必不是理想的狀況。
由此來看,公共衛生的資源與經費也應該要符合這樣的理想期待進行分配。但我們現行公衛體系的資源與經費分配情況卻是完全相反。公衛體系的經費跟資源,平均只有4%是用在維持人民的健康,其他96%是等到人民生病了,再提供醫療資源給你,讓生病的你感覺比較舒服一點,但都已經生病了,為時已晚。這就是我們現行公衛體系非常大的問題,事實上,正確的公共衛生資源與經費分配是可以讓大多數人都免於生病的。
重醫療、輕預防的原因
為什麼現在大部分的公衛體系都重醫療、輕預防?因為現行公衛體系是將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廣泛地運用到醫療部門。所謂資本主義就是大部分的經濟活動都是由資本依照市場法則運行。
這個資本社會商品生產的運作模式(圖7-7)到了最近幾百年才主導了人類大部分的經濟生活,當然也影響到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等。首先是有資本投入,我們用M(取money的第一字母,其實就是資本) 代表。資本M投入要買各種生產資料(means of production),譬如說一間工廠的商品生產,就需要有土地、建廠房、買生產設備、買材料(這些都是商品,取英文的commodity 第一字母C代表),然後要花錢雇勞動者――包括勞心與勞力者(資本主義當中,勞動者也是商品,但它是特殊的商品,勞動者是有思考能力、有勞動能力,可以製造商品C,能為資本家創造利潤的特殊商品;不像土地、廠房、設備及材料,是沒有生命、沒有思考能力和體能,無法為資本家創造利潤的商品)。
勞動者就在廠房用這些設備及材料製造商品(也是commodity,但用C’代表,C’與前面C的不同在於它是已經製造出來的、可以賣出去以獲取利潤的商品),譬如說鞋子、電腦或手機,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出資本的人把這個商品C’賣出去變成錢,但不是和原來一樣的錢,而是比原來還多,這就是利潤。
利潤有一部分變成出資者的花費,但大部分又會增加到原有資本上,擴大資本額,變成新一階段的資本投入,再重複上述的生產過程,因此錢、廠房設備、材料、工人/勞動者、商品的數量及規模會愈來愈大,並且不斷循環、擴大下去。
看看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商品――食物、衣服、房子、家庭用品、手機、電腦等,所有都是商品,什麼東西都是得花錢買來的,這現象只在最近幾百年發生,以前人們日常生活,透過買賣得來的東西所占的比例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