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華人連華語都不會講,好意思嗎」星國本地華人與中國遊客的爭執是怎麼回事?

這兩天新加坡網路上爆出本地華人與中國遊客間的華人回事矛盾事件。

有名新加坡華人在路上被一個中國女士問路,連華說要去「海灣肪」,語都意思遊客但如果你在新加坡住過,不會大概知道除了牛車水之外,講好可能沒人會去記這些站的嗎星華語名稱,所以儘管這個新加坡居民想要幫忙,國本也沒頭緒,地華的爭所以他問了對方要去的人與是不是「Bayfont」,還是中國執麼「Habourfront」,沒想到對方竟然怒嗆,華人回事「華人連華語都不會講,連華好意思嗎?」被這樣冒犯之下,語都意思遊客這位新加坡大哥氣得直接把這位 「China lady'」指到了反方向去。不會

因為新加坡華人也會自稱Chinese,講好所以在新加坡的語境裡,會用China people或是PRC people來指稱中國人,而隨著中國新移民愈來愈多,兩種Chinese之間的日常衝突也愈演愈烈--比如我曾在書裡提到,新移民得到組屋後,自己不住,租給我們這些留學生,然後自己跑去澳洲住,氣得樓下鄰居威脅我們要去舉報HDB。  

也讓我想起新加坡2011年曾發生過的「煮一鍋咖哩」(Cook and Share a Pot of Curry Day)事件。
  
曾經有個住在組屋裡的新加坡印度家庭,印度家庭煮咖哩吃,天經地義(儘管那個味道真的會到處飄),有一天,他們的鄰居搬來了一個中國新移民家庭,這個中國家庭覺得,媽呀,你印度人煮的咖哩也太臭了,所以他們找上門,要求對方不准煮咖哩。
 
這印度家庭簡直傻眼。我愛煮咖哩你管我,我把門窗都給關了,得了吧。不得,中國家庭覺得那味道是會穿透門窗的。於是後來這事鬧上了社區調解委員會(CMC),調解委員會很天才,最後協調雙方:中國家庭承諾會試試印度菜;印度家庭則只能在中國家庭不在家的時候煮咖哩。 
  
夠天才吧。這事最後鬧開來了,新加坡人紛紛覺得這天兵調解根本是在侮辱新加坡的多元種族社會,於是在網路上號召全國人民聲援印度人煮咖哩,並透過臉書串聯,指定了每年8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為「煮一鍋咖哩日」,全國人民一起來煮咖哩!
  
尷尬的是,當時的法務部長尚穆根召開記者會,指出報載的中國與印度家庭糾紛,經調查,是大約發生於2005年前後,是非常久以前的事情了,請大家不要藉由這件事來煽動仇外主義(xenophobia)。
   
這件事後來成為文化地理學者分析研究的題材,一篇研究指出「咖哩是催化劑,新加坡人得以藉由咖哩,面對那些被認為是外來的事物,展現恐懼與焦慮」。
  
相較於平時新加坡內部的種族不和諧,咖哩味原本是一個華族拿來歧視印度族的刻板印象素材,卻在「咖哩日事件聯合了各族以及他們對外國人抱持的經濟、政治與道德主張,咖哩遂而成為,一種新加坡國族身分,新建構出的國家符號。」咖哩,原本是「過去區辨出好味道與壞味道的種族標記,這種區別現在反被用來區分內部與外來者」。(註)

54278060_1120165831477850_78319773865801Photo Credit: 萬小弟


  
「華人」不是一個死板一塊的同質體,即便是在這樣擁抱華人這個名稱的新加坡,也區分出了懂得欣賞咖哩香的本地華人,和那些指責路人不會說華語的外來華人。
  
我當然不是在美化仇外主義,但所有的外來者去到一個地方、一個國家時,不管是旅遊或是移民,實在應該用盡各種管道,了解當地的政治、文化、社會脈絡,認清自己的社會位置,你的到來,對當地人意味著什麼,才能知道什麼樣的舉動才是適切的舉動。

註1:Montsion, J. M., & Tan, S. K. (2016). Smell this: Singapore's curry day and visceral citizenship.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 37(2), 209-223.

延伸閱讀:

  • 面對「祖國的召喚」,星馬華人是如何看待「中華民族」的認同?
  • 星國近40年的「講華語運動」,不但讓當地方言消退,連鄰近馬國新山都遭殃
  • 【封面照片】那些本土化的星國華人習俗:新加坡地方小,回娘家不需等到初二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