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印尼開齋節傳統:返鄉人潮擠得水洩不通,會製作「馬來粽」分送左鄰右舍

不久前,印尼印尼穆斯林歡度開齋節。開齋在印尼開齋節稱為「Hari Raya Idul Fitri」,節傳更多人常說「Lebaran Idul Fitri」,統返通會或僅說「Lebaran」。鄉人洩Lebaran源自爪哇語,潮擠意思是得水「結束了」。

結束為期一個月的製作粽分齋戒月,各地穆斯林均會加以慶祝。馬來在印尼,送左舍80%的鄰右人信仰伊斯蘭教,故開齋節是印尼重要節日,國定假期有兩天。開齋

開齋節形式上與華人過農曆新年相似,節傳印尼華人因而經常說「印尼人新年」,統返通會實則並非慶祝新年,但慶祝方式和精神宛如華人過春節,家族間也會在此時,相互拜訪聚會,關心彼此。

開齋節期間,印尼穆斯林紛紛回鄉與家人吃團圓飯,或是掃墓。然而,印尼幅員遼闊,島嶼眾多,兩天假期顯然不足,許多在大都市的上班族、工人,光是回家鄉車程就需要一至兩天,因此公部門及民間企業,彼此有默契,會多放幾天假,方便員工回鄉,前後約放假一星期。

回鄉過節,印尼人稱為「Mudik」。小時候,我經常在印尼電視新聞看到,準備回家過節的印尼穆斯林,大包小包裝滿車廂。當時飛機航班不如現在普遍,機票很貴,所以多數印尼人選擇搭大巴士、租車、開卡車、搭船,甚至騎摩托車千里迢迢回家,非常辛苦。

即使到了最近,印尼的機票較為平價,交通建設已更為發達,但汽車、機車數量爆增,平常大小城市就經常塞車,逢年過節馬路更是水洩不通,回鄉過節依然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需要耐力、毅力。

MudikPhoto Credit:CorisCC BY SA 3.0
在開齋節前返鄉的印尼民眾。照片攝於2008年
2560px-Tradisi_mudik_lebaran_dengan_kapaPhoto Credit:AgustinuselwanCC BY SA 4.0
在開齋節前搭船的印尼民眾。照片攝於2019年

開齋節時,印尼穆斯林吃完團圓飯後,隔日就開始拜訪親友,如同華人過年「走春」、「拜年」。印尼穆斯林見面時,習慣握住對方的手,並輕輕親吻其雙手,同時說:「Minal Aidin Wal Faidzin, mohon maaf lahir dan batin」,大致意思是「祈求對方原諒自己的過失」,表示和好。華人見到印尼穆斯林友人,以同樣的方式表達「祝賀」。相較於華人過年期間,喜歡拱手並說「恭喜發財」等吉祥話,印尼穆斯林顯得內斂、謙恭。

通常印尼開齋節不發紅包,但部分印尼人或許受華人影響,長輩也會發紅包給晚輩。小時候,我的印尼穆斯林友人曾告訴我,他有紅包(angpao),不過「紅包」不是用紅色紙袋包,而是用白色信封。

印尼穆斯林和世界各民族一樣,重要節日必有眾多節慶美食,開齋節也不例外。這段期間,印尼穆斯林家家戶戶茶几上,必備眾多糕餅、點心等,包括鳳梨酥、起司酥、花生酥、貓舌餅、大理石蛋糕、千層糕,以及多種飲品等,以便招待親友們。

此外,印尼穆斯林還會製作Ketupat,中文稱之為「馬來粽」。一種以嫩椰葉,或棕梠科嫩葉編織成四角形的容器,填入在來米並蒸熟。煮好的馬來粽,印尼穆斯林會與非穆斯林親友、左鄰右舍分享。

記得兒時開齋節前夕,我總是滿心期待穆斯林鄰居來送馬來粽。平日吃不到馬來粽,華人家庭也不會做,每年只有開齋節才有機會吃到。印尼穆斯林友人,每年固定在開齋節前夕贈送馬來粽,即齋戒月最後一天傍晚。每當看到馬來粽,便知明天穆斯林朋友「要過新年」。

shutterstock_2126628098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印尼穆斯林製作「馬來粽」

馬來粽和華人肉粽有幾分相似,不過不包餡,也不採用糯米,烹煮時,除以一般開水煮,印尼蘇門答臘北部居民,還喜歡用椰奶煮熟。

由於馬來粽無任何餡料,單吃無味,因此品嘗馬來粽時,要搭配咖哩類延伸的料理,如黃咖哩、紅咖哩(印尼人稱Gulai),或白咖哩(印尼人稱Opor),無論Gulai或Opor,配料有單純蔬菜,亦有混搭雞肉、羊肉、牛肉等。開齋節期間,理當要吃得比平日豐盛,除有眾多蔬菜,少不了雞肉、羊肉、牛肉。

印尼開齋節吃馬來粽,象徵懺悔,承認自身錯誤。不過,早在伊斯蘭教傳入印尼前,馬來粽便已流傳在爪哇島等地。部分爪哇人,習慣將馬來粽掛在大門前趨吉避凶。

直到今日,部分印尼人平日不做馬來粽,僅在開齋節,或馬來粽節慶(Hari Raya Ketupat)期間製作、食用,可見馬來粽的神聖及特殊性。

馬來粽不僅流傳在爪哇及馬來人之間,印尼其他民族,或非穆斯林者,亦有食用的風俗。後來,馬來粽還從爪哇島遠播到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等地。

另外,以信仰印度教為主的峇里島人,在重要慶典也會製作馬來粽,峇里島人稱之為「Tipat」,外型不限四角形,形狀多元,如同峇里島豐富的文化樣貌。

shutterstock_2142620449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峇里島人製作的馬來粽「Tipat」,

雖然其他民族,或非穆斯林在重要慶典時,同樣會準備馬來粽,但馬來粽與開齋節關係緊密,已成為印尼、馬來西亞等地開齋節重要符號。一位印尼友人告訴我:「沒吃馬來粽,宛如沒過開齋節!」其重要性,猶如華人過農曆新年要吃年糕一樣!

所以,下次當有印尼穆斯林朋友送你馬來粽時,不妨也跟對方說聲:「Minal Aidin Wal Faidzin, mohon maaf lahir dan batin」一句佳言、一道美食,往往是通往友誼的最佳捷徑。

延伸閱讀

  • 「中國情人」帶著西谷米來到印尼,華人與印尼文化的結合還誕生了〈甜蜜蜜〉原曲
  • 齋戒月/開齋節行銷五大洞察:插旗全球最大穆斯林國家印尼,節慶行銷怎麼做?
  • 世界各國最盛大的特殊節慶大集合,除了華人過年你還知道哪些?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