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吳軍《軟能力》:不只是政治和權力——分析歷史事件的八個維度

文:吳軍

分析歷史事件的八個維度

洞察力首先來自探索問題的全面性和深度,但全面性並非面面俱到,吳軍維度因為不僅沒必要,力不歷史而且沒有可操作性。只政治和

對於一般的權力問題,通常掌握幾個分析的分析角度就夠了。

即使是事件對影響力深遠的歷史事件,從八個角度考察也非常足夠。

這八個維度,吳軍維度是力不歷史美國的大學裡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只政治和標準路徑。

但需要注意的權力是,並非所有的分析歷史事件,都會同時在這八個維度上產生影響。事件不妨來看一看這八個維度和歷史的關係,理解一下洞察和分析複雜問題的方法。

這些方法完全可以用在考察當下的事件中。

第一個維度,是民族和國家認同。

歷史實際上是關於國家和民族的故事,而非幾個英雄人物的傳奇。

翻開《二十四史》,書中所談大多是關於個人的故事,大部分是直接講述;關於國家的記載反而非常少,常常需要透過個人的故事加工後復原出來。

由於記敘歷史的人,其復原方法、重點和價值觀不同,最後呈現出來關於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也就完全不一樣。

例如宋朝,陳寅恪先生認為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朝代,而錢穆先生則認為它是積弱不振的朝代。

今天的人寫歷史,通常會直接從民族和國家這個維度上動筆,這也是現今的歷史專著和過去的《二十四史》之區別。

既然民族和國家是主體,那麼學習歷史,首先就要了解某個民族和國家是怎麼誕生的,國內各民族的人,是如何對一個國家和政權產生認同的。

像是要了解古羅馬的歷史,就需要知道它是如何從拉丁人的部落開始,接著聯合薩賓人(Sabine)和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等三個部落,組成羅馬人公社,然後一步步在亞平寧半島建立起王政、共和國和帝國。

在這個過程中,它又是如何將古希臘、古埃及、小亞細亞、高盧、英格蘭等地的居民整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多民族國家。

同樣地,要了解清史,就需要知道漢、滿、蒙、回、藏各個民族,是如何對大清這個國家產生認同的,而不是簡單地理解成清軍入關取代明朝就完畢了。

第二個維度,是經濟、貿易和科技。

過去的歷史書,對經濟、貿易和科技講得比較少,而學歷史的人,對這些內容也常常沒興趣。

但是不妨想一想,歷史上的每一個人,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並不是在打仗,而是在從事經濟建設和貿易。而且在人類整個歷史過程中,只有科技是唯一不斷進步的。

基於這些事實,即能得知從經濟、貿易和科技維度了解歷史的重要性。

在古代,人們對歷史、政治、軍事乃至宮廷鬥爭的興趣,遠比對經濟的關注多得多,這可能是出於對權力的崇拜。事實上,過去的歷史書不是寫給老百姓看的,而是寫給統治者參考的。

但是如今情況大不相同,對我們來說,關心社會的變化和發展,特別是經濟和科技這一塊,要比關注打仗或者宮廷政變更重要。

這種變化也成就從經濟學等新的角度研究歷史的人。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過去被認為是全世界研究中國歷史最有成就的人之一,主要就是因為他從上述角度重新分析中國歷史,得到很多與過去不同的結論。

現在國內不少歷史類新書,也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待歷史,帶給讀者全新的認識,讓讀者很受啟發,如馬伯庸先生的《顯微鏡下的大明》。

我寫歷史也大多是圍繞經濟、貿易和科技展開的。

這倒不完全是我想迎合潮流,更重要的是從這個維度看待歷史,更具有現實意義,能夠為大眾思考社會問題提供案例。

第三個維度,是地理和環境。

這也是過去歷史書中缺失比較多的一點。

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決定漢民族活動疆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地理和環境,其中包括地形、地勢的限制,如東部的大海和西部的高原、戈壁;還包括常常為人所忽視的氣候條件,如四百公釐等降水量線(歷史學家黃仁宇所提出,指中國東北到西南的一條降水量線)這條森林植被與草原植被的分界線。

為什麼這條線很重要?因為這條線以北,氣候就不適合農耕而適合遊牧了,它通常是中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活動範圍的界線。

長城的走向和這條線高度重合,這不是巧合,而是如果把這個邊界再向北推,漢民族政權即使短時間內能打下來,也守不住。

同樣地,八百公釐等降水量線則是中國水田和旱田的分界線,它和秦嶺—淮河一線是重合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南北對峙的朝代,大家常常以秦嶺和淮河為界。

因為在軍事上,固然南方難以對擁有騎兵的北方構成威脅,但北方的騎兵越過這條線,進入水網密布的南方,優勢也不容易發揮出來。

但是在過去的歷史書中,這個事實被歷史學家們忽略了,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地理、氣候和生物學的了解有限。

過去的歷史學家,只能把王朝的興衰,歸結到個別明君賢相、昏君奸臣身上。而事實卻是,地理和環境的影響,可能比個人的影響要大得多。

理解這一點,就能明白什麼叫作歷史的必然性。

用這種思路分析當下的商業現象,就會發現,很多外在潮流的趨勢,要遠遠超過一些人的主觀影響和具體決定。

這也是我寫《浪潮之巔》一書的初衷之一,即個別企業家的作用,遠遠抵不上大趨勢的走向。

第四個維度就更貼近人了,是指人口的流動、遷徙和安頓。

以中國的歷史來說,就是北方民族不斷往南遷徙、滲透和融合。

我注意到一個現象:中國北方民族,包括華北和東北地區、蒙古族和朝鮮族的人,臉部脂肪比較厚,特別是眼睛下方會有眼袋狀的脂肪;而嶺南人瘦臉圓眼的比較多,這其實就是民族融合的結果。

中國北方地區的人,很多是兩萬年前,從西伯利亞來的蒙古人的後裔,或者具有較多早期蒙古人外貌特徵者的後裔,那些地方的人,需要抵抗嚴寒的氣候,因此臉頰有厚脂肪,而眼睛下方的脂肪,則是為了防止雪地反射的陽光對眼睛的傷害。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