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約拿.博格(Jonah Berger)
為什麼LV應該鼓勵仿冒
各位要是影響應該沒看過LV垃圾袋,它們長得像下圖:
不,我不是服過仿冒指LV那款材質酷似垃圾袋、要價一千九百六十美元的時的少為什麼防水「雨滴袋」,而是多穿貨真價實的垃圾袋,倒垃圾專用的鼓勵那種袋子。
這款上頭有LV著名金色四葉花圖案的影響應該棕色袋子,很適合送給喜愛精緻生活的力衣朋友,如果有人覺得自己的服過仿冒垃圾比別人高級,這個袋子很適合他們。時的少為什麼
不過在各位驚呼「這世界是多穿怎麼了」之前,再仔細看一下,鼓勵圖中的影響應該垃圾袋花紋上少了LV的經典縮寫字樣,睜大眼睛後,力衣你會發現袋子上寫的服過仿冒其實是「VO」。
這不是LV出的袋子,這是假的。
不管是LV還是樂高(Lego),勞力士還是雷朋(Ray-Ban),全球近一○%的貿易賣的是仿冒品。每年大公司或大廠牌原本可以收到的五千億美元,最後通常落入罪犯之手,金額高過挪威、波蘭、比利時的年度生產總額。光在美國一地,仿冒品每年害企業損失超過二千億美元,一九九○年代末Zippo打火機公司三分之一的營收落入仿冒者之手。
問題不只在於營收被偷走,消費者體驗過糟糕的仿冒品品質後,正牌的名聲就會受損;此外仿冒品滿街跑之後,正牌商品就不再獨特,消費者會覺得花小錢就能買到類似的東西,沒必要付全額買正品。
只要造訪全球任一大型港口,就知道問題有多嚴重。標示著「家庭園藝用品」的貨櫃箱塞滿成千上萬的假包包;通報是建材的東西,結果是一盒又一盒的仿冒運動鞋。
網路讓仿冒品更加橫行無阻。今日的仿冒品有門路直接賣給消費者,關稅局努力關閉賣假貨的網站,但新的又如雨後春筍一下子冒出來。此外仿冒者不是賺一筆就跑的小生意人,二○○八年的研究發現,eBay上販售的LV包與Dior香水幾乎全是假的,貌似蒂芙尼正牌商品的東西,十分之八也是假的─違法的仿冒品滿街跑。
時尚產業自然不留餘力地打擊仿冒品,LV等品牌試圖註冊自己的「LV」圖樣,有的企業努力設計難以模仿的產品,Dolce & Gabbana則採取複雜的反仿冒措施,包括附證書、熱敏全息圖、紫外線安全封條。
萬一各種方法都失敗,還可以採取法律途徑,控告販售仿冒品的製造者、零售商與網站,光二○○四年一年,LVMH精品集團就花兩千萬美元打擊黑市,展開六千多次突擊,在全球提起八千多起訴訟。
總而言之,時尚品牌費很大力氣打擊仿冒,覺得仿冒品傷害它們的事業。
然而有沒有可能仿冒是好事?該不會仿冒品反而幫了品牌一把?
兩名法學教授著手研究這個問題,發現答案是違反直覺的「沒錯」,背後的原因與身分訊號有關。
人們在乎自己身上的衣服所傳遞的訊息,尤其是時尚愛好者,他們希望自己看起來很時髦,或至少不要穿著過時的衣服。
然而要是某個設計一直不退流行,人們就不用買新的,年復一年穿同一雙UGG雪靴、戴同一條窄版領帶。如果UGG雪靴與窄版領帶一直是酷炫象徵,人們就沒理由換別的,一直用,一直用,直到用壞為止。
一件衣服可以穿一輩子,多數消費者會很快樂,但零售商與製造商會頭痛,如果營收下降,公司就得裁員。
直到仿冒者出來拯救它們。
由於仿冒者會製造與販售仿冒品,正牌廠商不得不推陳出新,次等的仿冒品會損害正品,然而仿冒品所帶來的普及,也會改變穿戴某風格或某品牌的意涵。如果每個人都買得起神似當季LV包的東西,帶那個包出門就會失去發送訊號的能力。低價讓更多人買得起的時候,LV包就不再是尊榮或時尚的代表,拿它只代表你是大眾市場或時尚的追隨者,也因此真正的時尚人士會追求新品以免撞包。
語言也是一樣。青少年開始把「yolo」(you only live once,人只活一次)或「dip」(閃人)掛在嘴邊之後,父母也會學孩子講這些話,好讓自己顯得很酷、很潮。然而不屬於年輕族群的人也使用這些詞彙後,就會改變詞彙的意義,原本很酷的東西,變成裝年輕的人在講的話,所以年輕人就不用了。等祖母也開始在感恩節晚餐上講自己要閃人,所有人都會停止用那兩個字。
也就是說,身分訊號會帶來流行也會帶來退流行。一開始的時候會有一小群人使用某個詞彙,或是一小群公司採取某個特定管理辦法,一旦率先採用的人被視為很酷、很創新,或是讓人想跟他們一樣,其他人就會模仿以求沾光。當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某個詞彙、某個管理辦法或其他文化事物,這些東西就會開始普及,形成一股風潮。
然而晚來的人開始加入後,訊號的意義會改變,原本很酷、很創新的東西開始走調,早期的使用者棄用,以免招惹不想要的形象。訊號的意義因此加速改變,到了最後,就連晚加入的人也不想玩,因為一點都不酷了,原本人人搶著要的東西被棄若敝屣。
時尚潮流原本就一直在變,但仿冒會加速循環過程。仿冒造成普及,而普及會加速時尚死亡,不過過程之中,仿冒品會讓消費者大喊自己想要新東西,莎士比亞有一句妙語:「衣服過時的多穿破的少。」
運用社會影響
不論是少數族群學生怕被貼標籤放棄學業,或是人們顧忌形象不肯接受治療皆令人感到惋惜,不過訊號一體兩面,若能正確運用,其實可以鼓勵人們做出好的選擇。
公共服務的宣傳通常著重資訊層面,尤其是衛教,例如勸人們別抽菸的廣告,大談來一根菸對健康有多少負面影響;反毒運動請家長「和孩子談談吸毒的危險」。這類宣傳背後的邏輯是資訊會改變人們的心意,告訴大家抽菸、吸毒、飲食不健康的負面影響,大家就會回心轉意,改做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