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威克(台灣出生的先進信心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製程也研究東亞歷史,都打電憑地說的問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美國滿滿沒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台積電在晶片製造這個行業可謂獨霸龍頭,台積掏空台灣題遠遠地把位居二、什麼三的技術韓國三星、海力士拋在身後,先進信心但是製程國際局勢丕變,也令各主要國家注意到供應集中在台積電一家廠商,都打電憑地說的問相當的美國滿滿沒危險。
這次在美國開廠更是台積掏空台灣題一度被認為是美國有意「去台化」,將先進製程搬移到美國,什麼雖然美國在台灣的技術代表機構——美國在台協會以及台積電本身都否認,不過「掏空台灣技術」的先進信心說法依然甚囂塵上。
如果把台積電這個台灣人眼中的「護國神山」、美國媒體形容的「矽盾」搬到了美國,是否意味著台灣就少了一塊護身鎧甲?照台積電的說法是並不存在這種問題。
可是先進製程都飄洋過海去了美國,台積電憑什麼可以信心滿滿地說台灣的半導體技術地位沒那麼容易被取代?不是安排了好幾班包機,把台灣的工程師攜家帶眷加上幾百公斤的行李送去了美國工作定居嗎?
其實好聽一點的講法是,台積電的美國廠還需要測試以及磨合等等程序,距離正式量產還有一段時間,但是實際上台積電美國廠面臨的挑戰才要開始。
在台積電決定赴美投資設廠之後,在美國招募了一批美國籍的工程師並送來台灣受訓,結果受訓期間傳出這些美國籍工程師難以適應台積電的企業文化、對值班還有開會等等公司日常相當有意見。
消息傳出來,被台灣的網友嘲諷這些美國籍工程師是「巨嬰」,而台灣赴美的工程師也傳出工資低於美籍工程師的工資,導致台籍工程師不滿而抗議。
這些消息的背後,除了顯示台積電赴美設廠在人事問題上的困難,其實也顯示了台積電為何並不擔心美國會取代台灣的技術中心地位。
40年養成企業文化
從1987年成立以來,台積電發展出了一套作業模式,其中包括工程師必須待命迅速解決問題、上下游以及周邊廠商彼此配合的默契,成就了台積電能夠以高良率、一條龍服務等等條件搶下全球五成的半導體市場。
台積電的作業模式需要員工高度地配合與投入,尤其是在技術開發的方面,台積電一直保持著三至五年的領先優勢,所以員工的忠誠度非常重要,台積電也從過去的經驗學習到員工是最重要的資產,所以不敢輕易裁員。
姑且先不論台積電是如何培養出成千上萬的優秀人才來發展領先他人的技術,以台積電四十餘年來養成的企業文化,美國員工能不能適應就是一大問題。
另外台積電講求團隊合作(Team work),但是美國的教育是強調個人主義,這種基本上的不同,未來勢必成為台積電面臨的問題之一。
還有一個就是許多美國工程師在理論學術上非常強,但是到實際動手的時候卻是另外一回事,而台積電的工程師除了有生產方面的工程師和人員、還有研究發展新技術的工程師、維護電力供應、調整機台的工程師。
因為有這樣龐大的團隊,造就了台積電獨霸鰲頭的今天,這不是可以一步登天的,更何況台積電還有不同的團隊照顧不同的客戶,台積電的客戶之所以信賴台積電,也就是因為專屬的團隊不會調去服務他人,可以放心地把半導體設計交給台積電生產。
說直白一點,台積電敢去美國設廠,自然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或許挑戰還在前面,但是向來風險評估很有一套的台積電應該已經有解決方案,畢竟「賠錢的買賣是沒人做的。」
-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本文經《德國之聲》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台積電向美商務部反應赴美設廠成本高、人力不足,《華爾街日報》形容「誕生之痛」
- 台積電先進製程轉移到美國該擔心嗎?其實「不在台灣的台積電」才是護國神山
- 「台積電被美掏空論」在選舉中如何運作?民主實驗室分析資訊戰新模式:放大既有衝突再由KOL助擴散
- 蔣尚義現身「三三會」同框老同事劉德音,林伯豐提3大建議強化台灣半導體產業
- 《華爾街日報》披露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新廠將擴產3奈米,業界憂心台灣先進技術遭轉移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