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作」解決問題,一直是做愛永續發展中關鍵的要素,甚至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還有獨立一項目標主題「SDG17全球夥伴關係」。交朋經濟
SDG17中的台南細項目標明確指出「依據合作經驗與資源策略,鼓勵及促進有效的企業公民營組織以及公民社會的合作。」
從2020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到2021年歐盟提出的循環新面氣候變遷因應方案Fit for 55(即歐洲大陸要在2030年,達到溫室氣體減量55%目標),帶動地方不約而同以「循環經濟」作為解決方法之一。但推動循環經濟,做愛需要串聯很多的交朋經濟企業或組織一起參與,不能單打獨鬥。台南那到底該怎麼做到?
成立超過一甲子的企業「台南企業」,突破傳統成衣業的循環新面框架,透過跨界合作來轉型。帶動地方台南企業運用企業核心能力「布與成衣」,串聯地方情感與文化歷史主題,以循環經濟行動推動地方創生,讓台南以布循環創造美好生活。
善用彼此優勢的合作關係
優樂地永續拜訪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葉重利執行長,探索企業間如何跨越商業的競爭關係,邁出跨域合作的第一步。葉重利說:「發自內心並滿懷『心適SIM SIK』(閩南語:有趣好玩的意思),融化雙方的成見,累積成塔的信任,便是促成跨域合作的關鍵」。
當彼此不只是上下游供應商,而是聚焦同一個目標的「合作夥伴」時,就是相對平等的關係。再善用雙方優勢,互相在自己的領域做到最好。這就是台南企業能串連眾多企業的獨到心法。
跨域合作需要三種人:年輕人、外來者、笨蛋
葉重利更提出跨域合作需要三種人,分別是年輕人、外來者和笨蛋。因為年輕人不會有太多先入為主的看法,外來者可以帶入新的刺激和碰撞,而笨蛋則不怕失敗、不畏別人眼光。
他以恆春民謠節轉型為「半島歌謠祭」的參與過程為例,恆春年輕人大多到外地求學與工作,每年東北季風到來,便懷念起家鄉的「落山風」,萌生出創作在地風華的好故事。而台南企業以「外來者」角色,提供庫存的布料和可重複使用的廢料,讓返鄉的年輕人利用布來創作歌謠祭的舞台、策展空間,打造出文青風十足的祭典,還能減少產生一次性垃圾!
那「笨蛋」在哪裡呢?台南企業沒有任何商業利益來到恆春,並與歌謠祭工作團隊沒日沒夜的趕工歌謠祭的籌備、空間打造,在外界眼中像個十足的笨蛋。雖然在財務上,這個計畫好像沒有帶給企業實質收入;但台南企業卻與在地眾多企業、社會創新組織建立了革命情感,連結出深厚的「永續夥伴關係」。而歌謠祭正式開幕,原來布遇上了恆春落山風、文學與在地的阿公阿嬤傳唱的歌謠,會召喚歷史記憶,「布」遇上桃城,更因此變成很美的天空線條!(延伸影音:無二不做,以布料循環帶動地方新面貌)
正因為上述的合作傻勁,造就各大創意節都看得到台南企業的身影,如:嘉義草草戲劇節、高雄的大港自造節、台北的城市震盪展、台灣設計展-超級南等。
串聯紡織業上中下游 開啟永續時尚教育
面對巨大挑戰的減碳目標,時尚產業也不能置身事外。葉重利與台南企業夥伴們,開啟了時尚永續合作專案「從布裡來;回布裡去」。連結紡織產業上中下游業者,與設計端,透過資源共享、專業互補,建立了回收、再利用的合作生態系。
舉例來說,與工研院合作於古都基金會設立「布料銀行」,建立起跨域共創的平台。前進學校、社區、博物館等地,與社會大眾直接面對面溝通,推動「穿久、少丟、適度買,回收改造自己來」的零廢棄時尚教育。
接著,在台南新化進一步展開「Tainan ReDesign」行動計畫,號召台南人返鄉設計。從物質的循環再生到運用「布」為媒介,展開人與環境關係的更生,達到再生的價值最大化。
2020年在孔廟商圈又成立「台南循環經濟學院」,連結一群「好南人」,著力於改造舊衣、庫存布、廣告旗幟、NG水泥包材等可再生廢棄材料的創新設計,讓布料循環進一步產業化,設計出更多商品。
藉由永續平台 鏈結跨產業夥伴 共創永續可能
葉重利認為「跨域合作」更是引領產業發展的基礎。像是,台南企業加入優樂地的「永續 iLab」計畫成為企業一員,讓他快速接觸到不同產業,包含金融、製造、服務業等,認識更多理念相近的夥伴,彼此分享學習。透過每月的創新工作坊,不只增進永續知識與快速掌握最新的全球永續資訊外,還有許多國內外的創新案例分享,擴展了永續視野與想像。若永續是一條旅途,找到對的永續平台就像多了陪伴企業一同前行的好朋友,引導企業找到最佳策略,持續創造出無限的可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從台南企業能看到全球夥伴關係的最佳示範,透過跨域合作在地方創生、循環經濟的議題上玩出多種創新方案。聚焦相同的SDGs議題,串連資源、經驗傳承、永續策略系統化,共創出「SDGs的無限可能!」
本文章內容由「優樂地永續」提供。
- 獻給暖世代,獻給你:SDGs永續價值白書
- 專題報導:暖世代 永續「心」價值大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