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理學xNLP】 彭博
《Tinder大騙徒》是心理學解析N性會一部Netflix推出的紀錄片電影。
開頭由兩位女孩子為主軸,紀錄描述她們使用Tinder如何找到真愛,片T騙徒騙追尋伴侶的大地受故事,直到故事面紗慢慢褪盡,麼女揭露出一個活躍在交友軟體Tinder上的而再騙子——Simon Leviev。
紀錄片會完整交代這兩位女孩如何被Simon多金的心理學解析N性會形象吸引,與Simon一同周遊列國,紀錄享受短暫的片T騙徒騙榮華富貴,等到信任度足夠後,大地受Simon便開始打造有敵人及危險環繞在四周,麼女必須透過眼前這位女孩的而再金援協助,才能讓他逃出生天。心理學解析N性會
而受害的紀錄女孩子,就會處在深陷Simon謊言的片T騙徒騙前提之下,散盡自己的金錢,甚至去借貸、賣車、賣房、供那個不斷在國與國之間穿梭的男人,躲避那些看不見的敵人。
如何?從我的文字描述來看,有沒有一種什麼台灣常見的「以色列美軍軍官深陷敵陣」、「多金的西班牙皇儲遇險」相關故事的詐騙路數?沒錯,就是這樣相同的詐騙路數,那這位騙子何德何能能夠讓Netflix拍下紀錄片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這位Simon至今仍然活躍在IG上——無法辨認到底是不是本人或是假帳號,但截止至我發文此刻,看起來最像是真實本人經營的那個帳號,他還擁有134K的追蹤者,上一篇貼文是10小時前,上一封限動看他咬著口香糖,駕著敞篷跑車單手開車好不神氣。
Tinder官方雖然已經下架了他的所有帳號,並禁止他再次申請,但Simon被抓捕後只經歷了短暫的刑期就又被釋放出來。繼續換個平台,重複再次包裝,繼續他多金的行騙生活。
為什麼這些女孩子會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當?在充滿詐騙警覺的現代,為什麼還會有人被騙?Simon Leviev使用了什麼不同的手法?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類似的詐騙,發生在我們的下一代身上?
這篇文章,我想要以NLP(「神經語言程式學」,結合「心理學」與「語言學」精華之大成)、催眠及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探討。

1. 龐式騙局
整起詐騙案中,Simon使用的詐騙方法五花八門,在不同的時間點針對不同的女子,他會祭出不同的故事及說法來引被害人入套,但在這些方法中,有個基礎是確保他的詐騙能夠成功的。
那就是在感情詐騙中相當少見的「龐式騙局」
龐式騙局,一言以蔽之就是透過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將上一個受害者的金錢做誘餌,吸引下一個受害者投入資金,藉此達到累積資本額的詐騙方式。這種詐騙方式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老鼠會,或是以傳直銷包裝,實際上是違法的層壓式推銷。
而龐式騙局這種在金融詐騙中常見的老面孔,一旦換桌不換菜(比換湯不換藥更狠),直接搬到感情詐騙來,那幾乎沒人能抵擋得住。因為我們大腦在思考一件事情有沒有風險時,最直覺的思維方式,第一就是「我會損失什麼?」第二是:「有可能如何讓我損失?」
試想,我們就是那些在網路上找尋溫暖的女孩子,遇上這樣多金的陌生人,妳的警覺心提醒你的會是什麼?
我想,多半只有下列三種:
- 小心這個男人,他也許是變態,他圖的是你的生命
- 小心這個男人,他可能圖的是妳的美色
- 小心這個男人,他圖的是你的錢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當你發現Simon Leviev約你在五星級飯店一樓的咖啡廳時,你的第一層顧慮就消失了。接著,喝完咖啡後,他不約你上樓開房間,而是邀請你跟他其它的朋友坐坐飛機、打打高爾夫球,這時你的第二層顧慮也消失了。最後,晚上他當著你的面在派對上開了一支要價10萬的紅酒,你在廁所補妝的同時偷偷看著錢包裡的5000塊,搖搖頭笑著自己的多心,最後一層疑慮也消失了。
你覺得自己身上就只有5000塊,出入著公眾場合,避免自己有單獨跟他共處一室的機會,況且你享受到的一切服務和奢侈,老早就超越你身上所擁有的,所以你就安心了。
但,騙局根本還沒開始。讓你卸下心防的這些紙醉金迷,恰恰好都是上一個受害者的資本。於是,你就在這樣被奢侈包裝的虛假安全感下,踏上受騙的第一步。

2. Pacing & Leading
Simon所展現的生活是你無法想像的。限動不是在派對上、跑車上、遊艇上,要不然就是有私人飛機、紅酒、名錶。當你前一天看他還在德國,第二天就在以色列,兩天後又出現在紐西蘭,這樣大膽在網路上留下足跡,且毫不掩飾炫富態度的人,怎麼可能會是詐騙犯?
況且你昨晚才一起跟他遊車河,參加了派對,享用了晚餐,還喝了要價數10萬元的紅酒、跑車坐墊的柔軟最讓你印象深刻。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會是詐騙?你才親身經歷過呢!
Simon行騙的素材和舞台是他所熟悉的領域,但受害者不是。
當身處在陌生的領域,當你想要不失禮儀地使用餐桌上的刀叉都覺得困難的時候,就表示你已經身處在對方營造的催眠環境之中。當他告訴你,左手邊的叉子先不要碰,眼前的水杯的水不是喝的是洗手用的,妳為了適當融入這個環境,就只能接受他的引導。
從水杯、刀叉、訂定機票、五星級的飯店、奢侈遊艇、私人飛機,一切一切都對你是陌生的時候,「吊橋效應」會輕易的讓你對給予你明燈及方向的人充滿好感及信任度。
Simon一邊享受了上一個受害者的血汗錢妳也享受到了。同時,他用這些血肉做素材,也把你拉進了他的詐騙回饋圈中。順利的完成催眠中最關鍵的「呼應+引導」——Pacing & L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