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第22屆國家文藝獎】從小妹到大姐大——張艾嘉

文:藍祖蔚

張艾嘉擁有優於常人的辨識度。

首先是第屆聲音。從音頻到音色,文藝只要開口,獎從姐大嘉一聽即知是小妹她。

張艾嘉風格(用業界行話來說,張艾「小妹」風格或許更傳神)在過去半世紀華人娛樂圈,享有無人相似亦無人可比擬的第屆獨特位階。從小因家庭關係,文藝不時來往台、獎從姐大嘉港及美國三地,小妹通曉中、張艾英文和粵語,兼以喜好音樂,第屆17歲時即因緣際會先從廣播DJ及電視節目主持出發,文藝憑著辨識度特高的嗓音,快速在演藝圈佔有一席之地。

她的聲腔外人難以模仿,話白如此,歌聲尤其。1970年代開始,不管是情傷輕唱的〈惜別〉、〈也許〉,或者是1980年代充滿時光回眸以及當下既視感的〈童年〉、〈忙與盲〉和〈愛的代價〉,青春座標閃閃晶亮,儼然已成時代印記。

其次是形象。她既是開拓者,同時亦是推動者,不論是公益或者創作。

03_張艾嘉自幼喜歡表演和唱歌,16歲便到電台當DJ,進而開啟了演藝人生。攝於1Photo Credit: 張艾嘉提供
張艾嘉自幼喜歡表演和唱歌,17歲便到電台當DJ,進而開啟了演藝人生。攝於1972。

全方位的電影工作者

先談創作。張艾嘉絕對是實至名歸的全方位電影工作者,在華語電影史的幕前幕後都扮演過關鍵角色。從個人精進及創動風潮這兩點切入,或許是最貼切的角度來認知張艾嘉的演藝貢獻。

張艾嘉從1970年代起即分別追隨李翰祥、胡金銓、李行、白景瑞等知名大導演,從片場實作中逐步認知電影藝術的理論與實務;亦曾在劉家昌和丁善璽等賣座導演調教下,琢磨出通俗電影中最能激發大眾共鳴的表演技法。她同時是少數能在香港影壇闖出一片天的台灣女星,1980年代從《最佳拍檔》、《上海之夜》、《海上花》到《三個女人的故事》,正值香港影壇新浪潮巔峰的百花齊放,她從中嫻熟了港式動作、喜劇與文藝電影的操作精髓,融會貫通了台灣和香港兩地不同形式的表演節奏與方法,悠遊自在依據角色調整身段及技法。23歲就以《碧雲天》(1976)拿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28歲時又以《我的爺爺》(1981)一片獲頒金馬獎最佳女主角;33歲時則以《最愛》(1986)分別在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獲頒最佳女主角,頻繁的得獎成就說明她的表演實力已獲肯定。

04_1976年,年僅23歲的張艾嘉因演出《碧雲天》獲頒金馬獎最佳女配角。Photo Credit: 張艾嘉提供
1976年,年僅23歲的張艾嘉因演出《碧雲天》獲頒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她對電影創作的宏願不只限於幕前表演。學習力高,好奇心與好勝心又強,張艾嘉一直不忘在表演之餘觀察及學習編劇、導演實務。1981年她初次執導電影《某年某月某一天》,即使過程跌跌撞撞,卻也從中淬力奮進。1986年就以第二部執導電影《最愛》,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提名,成為僅次於許鞍華,第二位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的女導演。以實力突破性別限制,在作品中呈現女性觀點,為女性代言,也是檢視她的電影創作非常重要的性別參數。女性題材、女性視野的女性書寫成就了張艾嘉另一個辨識度極其鮮明的個人印記。

接下來的30多年歲月中,她在表演之餘不忘導演工作,也迭創佳績,先後以《一個好爸爸》和《相愛相親》再獲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相愛相親》更在2018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以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奬和香港電影導演會年度大獎最佳導演。《20 30 40》並曾入選柏林影展競賽。

透過個人精進,創造個人高度,那是張艾嘉經營自己的卓越成就。然而她以精準眼光,勇於承擔的態度,推動影視風潮,更讓她在影史上取得極其重要的推手位階。

1660292154696Photo Credit: 張艾嘉提供
《20 30 40》導演工作現場,在此作中她同時也擔當編劇及演出,2003。
07-1_《20_30_40》導演工作現場,在此作中她同時也擔當編劇及演出,20Photo Credit: 張艾嘉提供
《20 30 40》導演工作現場,在此作中她同時也擔當編劇及演出,2003。

促動台灣影史的關鍵時刻

1981年,張艾嘉先接手屠忠訓遺作《某年某月某一天》,跨足幕後;繼而進入台灣電視公司,先推出《幕前幕後》,翻新影視娛樂產業的內幕報導;再以監製身分,與陳君天聯合製作台視單元劇《11個女人》,除了取材當時台灣新生代女作家蕭颯、姬小苔和荻宜等人作品,並改以電影觀念和手法來拍電視劇,一方面網羅知名電影導演宋存壽和劉立立參與,另一方面則提供留學歸國的新生代導演柯一正和楊德昌等人實際拍片機會,一新耳目的製作成績及各方好評,為1982年風起雲湧的台灣新電影浪潮先行熱機。

隨後,張艾嘉接手香港新藝城台灣分公司,與虞戡平導演合作協助香港影人來台灣拍戲,將香港電影的製作概念與方法帶進台灣,同時也開始台灣製片,支持新導演林清介、柯一正、虞戡平和楊德昌等人先後完成《台上台下》、《帶劍的小孩》、《搭錯車》和《海灘的一天》等片。從選材到表現手法都新人耳目,對於產業振興、媒體關注和票房迴響,她勇於接軌國際,嘗試新的組合,都為停滯迷航的保守產業帶出了新氣象。

09_《海灘的一天》為楊德昌首部劇情長片,張艾嘉在片中詮釋從高中生到經歷戀愛、婚Photo Credit: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海灘的一天》為楊德昌首部劇情長片,張艾嘉在片中詮釋從高中生到經歷戀愛、婚姻、婚變的成熟女子。她時任新藝城台灣總監,也是本片得以攝製的關鍵推手。

就在此時,中影公司也啟用新人展開全新選材的製片策略,陸續完成叫好叫座的《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和《兒子的大玩偶》等片,帶動台灣新電影風潮,張艾嘉發掘的新導演陸續獲得中影重視,她更挺身出任《光陰的故事》女主角,以實際行動及自然寫實的表演方式,鞏固了台灣新電影的寫實主義美學風貌。

C_0088_PSL_00010_光陰的故事10Photo Credit: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張艾嘉出任《光陰的故事》主角,以實際行動及自然寫實的表演,鞏固了台灣新電影的寫實主義美學風貌。

關鍵時刻都看得到她的身影,都感受得到她參與的溫度,亦是張艾嘉得以擁有鮮明推手辨識度的重要原因。爾後歲月,她往返台港兩地,持續將她熟悉的香港或國際製片實務介紹給台灣影人,也積極參與台灣電影演出,其中尤以協助李安完成《飲食男女》,並接手執導《少女小漁》最為關鍵。前者的表演讓李安的商業娛樂電影得著讓人驚豔的漂亮回馬槍,後者則讓李安得以轉向好萊塢灘頭堡,開創華人導演的歷史新頁。

於此同時,她開始按步驟培養後進新人,舉凡劉若英、李心潔、金城武、吳奇隆和梁詠琪等人都在她的規劃引領下亮相,逐步站穩巨星地位;同時她也憑藉敏銳感性,結合流行音樂與電影產業,相輔相成,活絡產業。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