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標改版後今天,我在另一份電子報《F大叔的狂搜硬派行銷塾》上寫了這篇文章談韓國汽車品牌「KIA」商標的改版、沿革、尋K行銷以及對於產品和市場地位的美妙可能影響:
這兩天剛好有一則相關的新聞出現:
從去年開始,每個月都有大約3萬次的錯誤網路搜尋,搜的還巧關鍵詞是「KN car」。搜尋的標改版後人可能是在路上看到「好像是新品牌」的車子,於是狂搜上網搜尋看看;連一些媒體編輯都因為對這個品牌覺得陌生,所以上網搜尋這個詞。尋K行銷
the new kia logo is 美妙so unreadable that at least 30k people a month search for the "KN car" ever since its debut pic.twitter.com/jRj25JoAPp
— Ashwinn (@Shwinnabego) November 17, 2022
不過幸好在Google上搜尋「KN car」的時候,都還是錯誤可以導引到正確的KIA網站,……雖然30萬次看起來很多,還巧但比起直接搜尋「KIA」的標改版後人,只是狂搜非常小的比例。
也就是尋K行銷說,這「額外」的30萬次搜尋雖然不無小補(多一次都好,有搜到有機會),但也算不上是太大的額外收穫,只能算是錦上添花而已。
搜尋趨勢比較
雖然高搜尋數是商家夢寐以求的成績,也有許多企業在SEO(搜尋引擎最佳化)上投資不少,期望能比競爭品牌的搜尋數更多、網頁排名更前面、用戶搜尋「不直接相關」的關鍵詞時出現機率更高,但如果沒有轉換成銷售,這一切都還是虛無啊施主。
所以我們來看看這個重點:KIA過去這一年的銷售成績如何?
不過為了確定環境因素和對照同業趨勢,我們先來看看豐田(Toyota,指標性的消費級汽車大廠)和Tesla(號稱不花行銷費用的新興電動車廠)的同期搜尋趨勢:

上圖是從2022年11月23日倒推兩年「KIA」在Google Trend上的搜尋趨勢,也就是商標改版的前後各一年。從圖上看,改版後的表現有所進步;雖然幅度不是十分搶眼,但數字上看也算是差強人意了。
接著來看看同時期豐田的搜尋趨勢:

豐田的表現算是比KIA再更差強人意一點,大致上算是持平。那麼近年最熱門的電動車品牌Tesla呢?

Tesla的表現比Toyota好,後一年比前一年也有小幅進步。
也就是說,在過去這一年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電動化帶來的市場質變之下,即使相較於高知名度、高話題性、以及行銷資源充沛的大品牌,KIA在這方面也繳出了毫不遜色的成績單。
趨勢轉換銷售數字
根據這篇報導,KIA在2022年9月的全球銷售量比前一年增加11%,同期全年累積銷售則增加2%。
因為比例上2%是小數字(KIA這個進步差額換算起來是7萬多輛,但已經是全台灣汽車兩個月的銷量,國產車廠商應該很羨慕這個「小數字」);影響銷售量的因素很多,這邊就不一一分析了。
但我們可以說,KIA商標的改版,對於網路能見度、以及轉換之後的業績上升(對照另外兩個主流品牌),有著一定程度的巧合。
除了設計上的好評(來自我[笑])之外,這個改版至少實質上應該沒有拖累KIA這個品牌;對於品牌的認同度和對產品的好奇心(內行的搜「KIA」、外行的搜「KN」)也確實是有幫助的。

「搜尋」要能轉換成「銷售」,有幾個基本條件:
- 行銷活動前的品牌設計、產品設計、以及企業形象和品牌內涵的建立
- 行銷活動成功,喚起了消費者的興趣與好奇心(吸引)、也溝通了產品相對於競品的優勢(說服)
- 產品力夠強,讓被吸引來的消費者沒有感覺到「行銷訊息」與「產品水準」的落差
- 最後的臨門一腳,包括實體展示的設計、試用或試駕的印象、業務人員的說服力(就是話術啦)、以及諸如贈品或低利分期等各種購買誘因
也因為有這些複雜的因素,而「改商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所以搜尋數字在其中扮演的只是一個重要、但對轉換率並非決定性的因素。
說「混淆行銷」,不如說「改頭換面」
讓消費者將「KIA」看成「KN」,我不知道是不是廠商用來製造「混淆行銷」的目的。我相信他們內部討論過這點,但不會因為想引發好奇而刻意製造混淆;因為萬一失敗,要負擔的風險太大。
但我在〈從韓國Kia汽車的標誌改版說起〉一文中,曾經分析過「擺脫KIA情結」這個企業形象層面的目的:
或是說得明白一點,(為了避免忌諱聯想)就是「乍看看不出是『KIA』」。
……所以面對「Kia名稱不能改」和「情結不會消失」這兩個前提,他們能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把Kia改得比較不像Kia」;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新版logo,就是這個努力之下的結果。
「變得不像『KIA』」是他們的設計目的之一,而這一點也確實做到了;而這30萬次的好奇搜尋,雖然佔的比例很小,但已經可以說是KIA改頭換面略有所成的證明。
他們真的不考慮把「KN」品牌也註冊下來嗎?還是其實已經註冊了?
本文經吐納商業評論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點此訂閱電子報,定期接收最新內容
延伸閱讀
- 從「瀏海」到「動態島」:今天,我看到了「恥力全開」的Apple
- 從高虹安「戰學歷」風波,學習「安全的鄙視」技巧
- 賽斯高汀《這才是行銷》:行銷如何藉「故事、連結、經驗」改變大眾?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