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柬埔寨中文教學求生記(二):從「陪讀媽媽」到「中文老師」,柬居母親的國際學校觀察筆記

編按:本文為系列文章,柬埔柬居際學記上篇請見:柬埔寨中文教學求生記(一):當「老華人」與「新移民」落腳高棉,寨中中文他們如何培育下一代?

上一篇我們回顧柬埔寨華人移民史,文教高棉王國之境先來後到的學求校觀老華人與「新移民」,前者落地生根開展族裔教育(華文學校),生記那麼1990年代以後從台灣、從陪察筆港澳、讀媽的國中國移居而來的媽到母親新移民,他們教育的老師考量為何?柬埔寨教育市場,提供哪些選項?語言能力又意味著什麼?

這群新移民中,柬埔柬居際學記不乏為了事業單身赴任,寨中中文分隔兩地、文教當空中飛人的學求校觀家庭。本篇主要討論的生記新移民,是從陪察筆以家庭為單位,攜家帶眷遷移到柬埔寨的群體,由於育兒需求,我們有著跨越歷史族群的共同點: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培育下一代?

在異國安家,對媽媽而言,教育是首要關卡。孩子適應融入當地學校,媽媽的日子才能雲見天開,於是「逛學校」行程就這樣塞滿筆者落地金邊首月的行事曆。要順應孩子語言能力,還是滿足家長另類教育期待?選華校還是國際學校?怎樣的學制比較適合?老師能否回應孩子個別需求?學費負擔得起嗎?教育品質是否令人放心?種種問題考驗著媽媽的資訊力與溝通力。打開Google Map按圖索驥,耙梳網路資訊,打電話、寫Email、約面談,此生最密集的英柬聽說讀寫,莫過此時。孩子跨文化學習還沒開始,媽媽已經踏上征途。

華校在地化

1990年代台港澳商人,以及2000年以後中國人,大批新移民遷居柬埔寨開展新事業,為本地就業市場注入中柬雙語、中英柬三語人才需求,掀起中文學習熱潮。2011年,柬埔寨教育部宣稱,中文已經成為英文之外,最多人使用的第二外語。此前,由於法國殖民影響,法文在柬埔寨民間相當通用;現在,法文只在少數官方機構派得上用場。隨著柬埔寨中文熱興起,華校學生組成也產生變化。

1990年柬埔寨戰後華校重建復興,華僑教育開始轉向更廣泛的華文教育。據柬華理事總會估計,2000年左右全國華校學生,柬裔子女約佔3-4成,還有少數越南裔子弟;而金邊端華學校,華裔和柬裔約佔各半。由於學生不再侷限於華裔,為兼顧不同文化,也為了擴大生源,華校教科書納入在地內容。例如新柬華教科書,當地文化佔40%,中華文化50%,世界文化10%。其後,由中國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編寫的教材,更強調「接地氣」,針對柬埔寨進行調研設計。中柬雙語制的華校,與其說是華人族裔教育,更常作為柬埔寨國家教育體系的一部份而發展。

除了內容在地化,華校的學制作息,也配合公立學校而調整。1990年華校復校之時,原校舍因戰亂被佔用,導致校舍有限,必須與柬埔寨小學分上下午共用教室。華校大多採行半日制,即學生每天只讀半日中文,另半天則就讀柬文或英文補習班,讓學生得以兼顧中文、柬文及其他外語學習。另有華校為充分運用教室,採取一天三班制,上午、下午、夜間,交替使用教室,夜間開設中文補習班,滿足補教市場需求。

2-2Photo Credit: Hung Chieh Hsu
柬埔寨華人農曆新年遊神:本頭公、三太子、濟公。本頭公為東南亞潮州移民信奉的神明,是當地華人社群守護神,中國信仰中並不存在,可見華人信仰在東南亞的在地化演變。

華人教育市場分層

對新移民而言,儘管華校具有語言親近性,但由於在地化發展,無法滿足初移居者教育需求。首先,華校的輪班制,不僅課時短、學習強度不足,也產生額外托育需求,不符合外派家庭期待。此外,華校主要依賴華社捐助,設備經費有限,師資與教材素質有待提升,教學法也停留在抄寫默背填鴨式教育。一些攜幼子移居金邊的新移民,正是看中當地蓬勃的國際教育,可以提供與母國不同的教育體驗,價格也可親得多,希望及早讓孩子接觸外語,接軌英美法日等外國教育學制,為下一步遷移做準備。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