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古代中國與越》:關於「越」的語言學研究——原始南島語系與侗台語的關係

文:錢德樑(Erica Fox Brindley)

第二章 關於「越」的語言學研究 Linguistic research on the Yue/Viet

本章將檢視一些論及古代東亞大陸南方人群的當代語言學研究,並希望呈現這些研究(包括下一章的古代關於關係考古學研究)的討論脈絡,以幫助讀者理解這些中國古代作者在書寫與描述「越他者」的中國時候,可能想到哪些對象。與越越的語言語不過,學研系與我並非將要簡單總結涉及此主題的究原大量資料,因為對於這本介紹性的始南論著來說,這些資料實在太龐雜了;而是島語侗台試圖呈現出一種批判的視角,聚焦於一些主要的爭議、地區、古代關於關係理論,中國以及針對這些古代人群與文化的與越越的語言語研究取徑。

我們現在是學研系與以語言與考古證據來釐清不同群體之間的異同之處,自然會與古人認知這些事物的究原方式大相逕庭。即便我們有辦法宣稱某些古人群體在語言與物質生活上的始南相似性,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群,也絕無可能是按照這套標準來分類或分群。簡單來說,他們如何認知越的語言與物質文化,跟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與物質資料,抑或是我們對此的詮釋,都一點關係也沒有。

因此,重要之處在於對以下兩者作出區辨:一是居於南方的古代人群(這些人群並不識字,因此今天主要是採用社科與科學方法去研究他們);二是古代中國人所認知、並生活於他們已知世界的東南方和南方邊境的「越」族群。儘管這兩者時常有許多部分重疊,但在概念上,維持兩者的差別十分重要,因為這有助強化「越」是一個建構出的古老概念,我們現在並非隨時都能理解其意義,但仍然能意識到下列事實,即古代中國人在認知與歸類人群之間的異同時,將「越」視為一個特殊的分類。

研究古代亞洲語言的語言學者普遍認為,在古代中國被指稱為「越」的人群,不是使用漢語的人群,而是涉及古老大陸的五種語系,分別是漢藏(Sino-Tibetan)語系、苗瑤(Hmong-Mien)語系、侗台(Tai-Kadai)語系、南亞(Austro-Asiatic)語系與南島(Austronesian)語系,其中後四種關乎南方的語系,涵蓋了昔日越國原鄉的東南地區。我們將一一討論這四種南方語系,以及它們與所謂的越人之間的可能聯繫,但首先會藉由呈現侗台語系與南島語系的關係來開始討論,而南島語系在今天的中國大陸上,已經沒有母語使用者。

研究「越」的關鍵點在於,這個詞彙所指稱的人群主要使用的是前南島語(pre-Austronesian)或原始南島語(proto-Austronesian,此兩者如同我們接下來會看到的,可能包括侗台語族),還是南亞語,或苗瑤語?抑或是以上皆有?不妨先思考一下我們對這些語言系統的早期歷史理解,然後再根據文獻中的「越」一詞來重新釐清狀況。

前/原始南島語系及其與侗台語的關係

早在最晚近的印歐語系進行全球性的殖民擴張之前,南島語系就已擴散到世上所有語系中最廣袤的地理範圍,從馬達加斯加島一路延伸至復活節島,涵蓋東南亞與太平洋的大部分島嶼。當代的語言學家普遍同意白樂思的理論,即台灣島是尚未滅絕的南島語系分布最多樣化之處,故可說是所有南島語系的原鄉。

而世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前近代移民之一,便是台灣島上尚無文字的人群;這些使用南島語的人群以此小島為據點,從事了各種海上擴張活動,殖民了遙遠太平洋上的若干島嶼,像是斐濟島(約公元前1000年)、夏威夷島(約公元800–1000年)、紐西蘭島(約公元1250年),更與新世界、尤其是南美洲(早在公元1000年)產生聯繫,並向西航行然後在馬達加斯加島(約公元500年)定居。

近來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中國大陸的福建東南沿海與台灣之間,存在許多往返性的移動。因此,居住在中國東南、特別是南方的浙江福建沿海的人群,很可能是使用南島語的台灣人群在大陸上所對應的人群。考古證據顯示,在公元前第四千紀的某個時刻,福建沿海的居民群體離開了原鄉,在台灣建立聚落。

由於中國東南沿海是台灣的南島語使用者最有可能的起源地,因此不妨假設,當時留在大陸沿海、並未遷徙至台灣的人群,與他們在台灣的對應者,共享了前南島語系的語言基礎。如此一來,我們至少可以假設,台灣語言文化在大陸的對應是前南島語族群,即使在他們當中的某些群體前往台灣後,這些人很可能仍繼續在大陸東南生活。

早期南島語文化的語言學與考古學數據相當一致,台灣及其周邊地區早期的南島語言族群(約公元前4000年)展現出以下的生活方式:種植稻米與小米,居住在以木樁架高的木屋中,馴養豬和狗,可能還有雞,發展出真正的紡織,使用弓箭、製作陶器。

雖然在遠離原鄉後,生活於更遠熱帶地區的一些南島語族群,丟失了一些文化與技術資本;但重要的是,那些被認為居住在中國東南大陸的早期前南島語族群,已處於新石器時代的農業型社會,在技術上與東亞大陸其他農業群體沒有太多差異。許多描述越人的文字,都確實提到他們是居於干欄式建築的務農者,與水、海岸關係密切,這似乎更強化了關於越人的歷史文獻,以及社科研究之中古代南方沿海人群的相關數據間的連結。

沙加爾於二○○四年則提出論述,他認為侗台語系的語言族群——包括今天在中國南部與越南(壯語、仡佬語〔Gelao〕)、印度阿薩姆地區、緬甸與東南亞地區(包括現代泰語、寮語及其他部落語言)所使用的「聲調語言」(Tonal language),皆為原始南島語的「分支語言」(daughter branch)。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