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视域下土壤健康与污染治理研究(二)
二、农产土壤健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品质影响机理分析 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环节,需要经过三大系统,量安即农业环境系统、全视农业生产系统和流通消费系统。域下研究在农业环境系统中,土壤农产品经过大气、健康水和土壤等农业生态系统,污染实现其作物价值的治理转变,进而转至农业生产系统,农产在该系统中,品质生产者通过土壤管理,量安对农作物施加化肥农药等生产行为,全视最终生产出种植产品或畜牧产品,域下研究并经过流通、土壤仓储等环节,进入消费领域,成为消费者购买的食品。三大系统之间是依次递进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也应该实现对三大系统的层层监管,即全流程管理,既要强调农产品消费环节的溯源,关注农产品流通、仓储环节的安全,更要关注农产品生产前端的产地环境系统安全,关注农业环境系统中的土壤资源保护。 土壤污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因素,明晰土壤污染来源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陈怀满(2020)认为,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工业生产污水的任意排放导致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将直接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环节,尽管农药化肥的生产行为处于农业生产系统,但是其将长期作用于土壤环境中,必须要追溯至最起始环节的农业环境系统保护。与此同时,当前粗放式的畜禽粪污处理方式也加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由于对畜禽粪污并未做更加科学的处置,而直接作为有机肥施用,既威胁了农作物安全,又经土壤—水—植物系统最终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在工业生产环节,特别是资源型为主的城市而言,长时期的重工业发展思路以及生产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废渣,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加重了土壤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此外,工业生产的固体废物和城镇居民生活垃圾等,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特别是工业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要高于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其危害性更强、修复难度更高。因此,保障农产品质量要从土壤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 2015年,出台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开展“一控两减三基本①”行动,旨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必须承认的是:我国在化肥农药双减行动中已经实现了减量化、甚至零增长。然而,这只是流量的减量,不是存量的减少。存量的土壤污染如果没有得到很好处置,将带来潜在危害。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更加凸显了土壤修复的重要性。 三、我国土壤健康与保护面临的严峻问题 由于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土壤的利用强度在不断增强,再加上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导致出现了土壤酸化、养分失衡等土壤健康问题,我国土壤资源面临着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土壤治理和修复难度增加等现实性困境。 (一)土壤质量不容乐观 无论是《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还是《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数据都表明,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空间上来看,南方土壤污染的生态风险高于北方;全国大中城市土壤普遍存在汞、镉、硒、铅、铬、砷等污染,复合污染严重,生态风险加剧。我国农药化肥施用量虽然呈现逐年降低趋势,但是由于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累积的土壤污染始终未得到有效治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仍然比较严重,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即土壤修复已经刻不容缓。 (二)土壤治理难度加大土壤污染 不同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能够通过直观感受察觉,土壤污染必须通过仪器设备采样检测才可以感知,且潜伏期和持续性较长,很难早期发现并及时修复。我国是世界上农药、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国家,单位面积的用量更是高出国际平均水平,由此带来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有机污染。尽管近年来国家反复强调“一控双减三基本”,但土壤污染物难迁移、不容易被稀释,且在土壤中逐年累积,由此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潜在风险。尤其以重金属污染为重,我国目前约有5000多万亩耕地受到重金属等的中重度污染,重金属除了很大图1土壤健康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机制①“一控”,要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要划定总量的红线和利用系数率的红线;“双减”,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减下来;“三基本”,针对畜禽污染处理问题、地膜回收问题、秸秆焚烧的问题采取有关措施,通过资源化利用的办法从根本解决。程度上影响土壤营养元素的供应和肥力特征,且难以降解。更重要的是:土壤污染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病变。这种对土壤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完全逆转的。长期而言,将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三)土壤修复技术滞后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开始于2006年左右。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既起步晚,又较为落后,现有污染修复技术大多数处于实验阶段。在土壤修复技术方面,虽然存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但物理治理方法花费巨大、化学修复方法容易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生物修复方法耗时较长,均不能很好处理现有土壤污染问题。在一些关键技术和药剂的使用上,也多依赖于进口,且土壤修复技术比国际水平偏低。在土壤修复人才方面,由于土壤修复技术复杂,技术含量高,亟需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但是,我国相关研发和技术人才匹配度不高,导致土壤修复技术进度慢且修复效果不佳。在土壤修复产业方面,我国也还未出现领军型企业,土壤修复进程缓慢。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于《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年7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请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系统,农药,土壤,降解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紫薇社区助推城市更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_
- 北方华创:预计一季度净利同比增长170%
- 英国将推出全球首个抗生素供应“订购”模式
- 茅台一瓶降1000元经销商称“价格冰点”
- 福建泉州加快引才赋能新兴产业发展
- 德国能源监管机构:对该国天然气储备感到担忧
- 台湾中小学新增“本土语课”国台办:所谓“本土语政策”害了台湾年轻一代
- 海关总署:一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4345亿元同比增长0.5%
- 农业农村部,快速整合乡村振兴职能
- 农业农村部印发《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管理规范》
- 国家卫健委:截至目前全国调派16省份4万余名医务人员支援上海
- 国台办:美对台军售无异于在每个台湾同胞身上绑炸弹
- 精炼对油茶籽油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一)
- 温迪在地平线世界开设了一个地点
- 俄外交部宣布制裁87名加拿大参议员
- Helpshift发布新的元界用户支持
- 给农村党员“充电” 为乡村发展“赋能”_
- 欧圣电气中签号出炉:共约4.43万个
- 特变电工:2021年净利同比增长196.34%拟10派5.8元
- 上海市监局:电商企业不得利用盲盒销售形式清库存制止骑手恶意加价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