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油車、電車開八年碳足跡相同」已被證實是不實訊息,誰在刻意誤導?

「電動車真的油車環保嗎?」這樣的的新聞標題和討論,隨著2020年出現的電車偽論述——「油電平權」,近一年多來常常出現在讀者面前。開年刻意

但綜觀搜尋得出的碳足同已結果、媒體報導和討論區內容,跡相很容易引發誤會。被證情況好一點是實不實訊「電動車沒有『想像中的』這麼環保,但應該還好」、息誰「原來電動車並非零碳排」,誤導更有甚者將風向帶往「電動車根本不環保」、油車「電動車碳排不比燃油車少多少,電車甚至可能比較多!開年刻意」

燃油車輛排放造成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已是碳足同已不爭的事實,因此全球先進國家多已訂定燃油車輛禁售年限,跡相設法解決問題。被證相對的,關於電動車是否造成污染則仍有爭論!最大的歧異點在於,電動車輛需要使用大量的電能,那麼電能來自何方,電能的產生歷程是否夠環保,都是必須要考慮的。但所有的事實與討論,都不應該被帶風向的惡意操作給混淆視聽。

這張圖就是最好的例證:

car截圖自Facebook

上圖在社群網站上被廣泛傳播,指稱電動車電池製造過程的碳足跡,等於開八年燃油車產生的排碳量,諷刺支持電動車的民眾是「自以為環保」。這則訊息在已經被Facebook 在美國的事實查核夥伴PolitiFact認定為不實資訊,該查核機構指出,電動車電池生產的碳排相當於駕駛一輛燃油車1.4至2.4年,具體數字取決於實際生產地點,且隨著時間推移,碳排放會在後續行駛里程逐步被抵銷掉。

關於電動車不環保的討論是否為真?先說結論:電動車輛並非零排放,發電結構也確實是重要的參考因素!但即便如此,考量能源轉換效率、技術發展的可持續性與能源結構的轉型,電動運具比起燃油引擎仍然更具備顯著的優勢與未來性。

這篇文章接下來會回應目前針對電動車環保考量的重點質疑,也歡迎讀者補充你看過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行駛階段:過程真的環保嗎?電從火力發電廠來,只是把污染源移轉?

這樣的推論是建構在台灣以火力發電為主,但卻忽略兩個關鍵要素:第一是車用引擎與電廠發電的能源轉換效率,其次是能源轉型的基本共識。

1. 為何要看能源轉換效率?電動車的能源轉換效率為何比燃油車高?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早在2016年提出的《排放差距報告》(The Emission Gap Report 2016)便明確指出,改善交通、建築、產業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提高世界各國對碳排自主貢獻的關鍵指標。

能源轉換效率比較簡單的理解,是同樣一公升的汽油,能轉換成多少的動能。轉換效率越高,動能越大,交通工具移動的距離就能越遠。去年8月我們在《論者質疑「電動車只是將污染轉移到電廠」,這樣的推論忽略了「能源轉換效率」》一文中計算,在考慮了能源熱值、電廠不完全燃燒及輸配電網的耗損率後,可得出同樣一公升的汽油,大約可讓電動機車「平均」行駛約88公里,「最高」則可行駛114公里;而新型燃油機車「最高」約為57公里。

詳細的計算方式如下圖所示:

chart作者製作提供

也就是說,即使在不太公平的比較基準中,電動機車仍可讓每公升的汽油多出高達30公里路程的價值,相當於是台北火車站至基隆火車站的行車距離,而這僅是一公升汽油換算上的差距。

而在電動車方面,根據2018年美國能源局的研究報告顯示,電動車轉換的效率可達77%至82%,但燃油車輛的能源轉換效率卻僅有12%到30%,差距遠在數倍之上。若電動車輛搭配動能回收系統,則可額外再提供能源補償,使整體轉換效率達到80%以上。

整體來看,「電從哪裡來」的思考確實是檢視油電運具之間污染影響的重要一步,但是忽略能源轉換效率的差異性,反射性地把「原來電動運具只是把污染從排氣管移轉到發電廠」這種結論,恐怕只是利用了部分受眾對環保議題批判性思考的期待。

2. 從能源轉換效率再到二氧化碳的排放計算

為了具體呈現電動與燃油機車在碳排放的差異,我們以同樣行駛1公里來作為比較基準進行計算,計算的基礎參考經濟部能源局108年度公告的電力排碳係數,每度電為0.509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另根據環保署綠色車輛指南網的計算基礎,一公升汽油的二氧化碳排放值約為2.37公斤。

在燃油機車部分,我們以去年文章中每公升汽油最佳能源轉換效率下約可行駛57公里進行換算,每1公里約需消耗0.0175公升的汽油,0.0175公升乘上每公升汽油二氧化碳的排放值2.37公斤,新型燃油機車每公里約排放0.041公斤的二氧化碳。

而在電動機車部分,我們同樣以去年文章中平均每度電可行駛25.53公里的數字換算,每公里需花費0.039度電,結合108年度電力排碳係數每度電0.509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的數字計算,電動機車每公里平均的碳排放當量約為0.02公斤。

再一次的,我們拿電動運具每公里「平均」的碳排,比上燃油運具每公里「最佳狀態」的碳排,電動機車仍然比燃油機車減少達50%的二氧化碳排放。總結來看,不管是從能源轉換效率到二氧化碳排放的計算,「油電平權」無非只是燃油大廠反對改革、無視國際政策的口號,而不具有任何科學計算的基礎。

年假結束 收假車潮(1)Photo Credit: 中央社

3. 能源轉型如何擴大電車優勢?

如果你對上開的計算仍有遲疑,認為火力發電為主的台灣到底是否適合運具電動化,不妨參考國內外專業團體所進行的調查及觀點。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