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比亞迪王傳福發豪語:電動車價格戰4月底分勝負,年底成為中國第一大車企

比亞迪(BYD)於3月29日舉行業績發表會,比亞董事長王傳福表示,迪王動車底分第受惠於電動車爆發,傳福成為車企比亞迪的發豪銷量相較於去(2022)年同期有顯著成長,而今年目標是語電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製造商,然而對手鴻海(Foxconn)在電動車業務牛步,價格未來危機已經開始浮現。戰月中國

比亞迪拚中國第一,勝負王傳福:價格戰4月底分勝負

3月29日,年底比亞迪發布財報顯示,比亞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為人民幣(下同)4240.61億元,迪王動車底分第相較去(2022)年同期成長96.2%,傳福成為車企淨利達到166.22億,發豪相較同期成長445.86%,語電綜合而言各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價格同時也是首次年淨利突破百億元。

比亞迪主要的業務營收,分別是汽車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業務,達3246.91億元,相較同期成長151.78%;手機零件、組裝及其他產品業務的收入,則是988.15億元,成長達到14.3%。

比亞迪銷量方面,2022年進入業務大爆發,全年銷量180.25萬輛,相較同期成長149.88%。其中客車銷量為179.66萬輛,成長151.83%,接著海外銷量為4.53萬輛,則大幅增加194.54%。

值得一提的是,汽車相關業務佔集團總收入的比例已經達到76.57%。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電動車銷量達688.7萬輛,大幅成長達到93.4%,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而電動車滲透率達到25.6%,大幅提升12.1個百分點。

以上數據顯示,中國市場已經進入的爆發期。王傳福進而表示,中國市場進入價格戰,主要的原因是供需矛盾,供大於求,所以有一些企業要被淘汰,而過去家電、手機行業都是這樣過來的,因此電動車也不會例外。

王傳福強調,2023年市場進入淘汰賽,但是價格戰在4月底會降低並分出勝負,而比亞迪的目標是今年底前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製造商。而在技術上,起初電動車浪潮讓各業者競爭平起平坐,不過比亞迪目前已占有利地位,公司將繼續投資新技術以擴大優勢。

鴻海的危機浮現,電動車事業受矚目

然而,作為比亞迪的勁敵鴻海面臨嚴峻挑戰。多年下來,鴻海除了在電子產品代工上和比亞迪短兵相接以外,同時也在電動車產業上爭鋒相對,如今比亞迪趁著中國市場爆發而崛起,已經對鴻海造成不小壓力。

鴻海最新財報顯示,全年淨利達到新台幣1415億,每股盈餘(EPS)達10.21元,是近15年新高,但是隱憂則是受到全球景氣下滑影響,鴻海針對資通訊(ICT)產業展望轉較為保守看待,再加上而電動車業務,始終卻未有長足的進展,意味著未來營運成長也受到限制。

鴻海2022年報顯示,營業比重仍然是以3C產品為主要,高達98%。眾多研究機構調查指出,隨著3C市場飽和,電子產品成長動能將萎縮。

對於鴻海而言,電子代工岌岌可危,因為包含立訊在內的紅色供應鏈,正在積極搶單,並逐步侵蝕鴻海的代工版圖。有鑑於此,鴻海近年才亟欲打開電動車市場,積極整合電池、整車等業務,希望循著過去代工模式,找到營運成長的動能。

鴻海日前公佈,在電動車事業的三大策略,分別是擴張北美電動車布局、擴大深化客戶基礎,以及電池研發持續推進。此外,鴻海也發布重要訊息,延聘日產汽車(Nissan Motor)的大佬關潤擔任鴻海電動車策略長,將借重他於日本汽車產業豐富的管理經驗,整合集團電動車的資源。

鴻海佈局似乎顯得牛步,尤其在比亞迪的電動車出貨日益攀高的情況下,鴻海才請來新動車策略長調度電動車事業;此外,出貨情況上,也未確切公布實際的電動車出貨數量,同時也沒有取得包含特斯拉(Tesla)在內等大車廠訂單的消息,對照兩者形成顯明的對比。

延伸閱讀

  • 官司纏訟、生產受挫,《彭博社》:鴻海想複製電子製造模式打造電動車供應鏈,非常困難
  • 豐田汽車拋出構想建立「新電動車平台」,未來是否與鴻海「強強聯手」引發市場熱議
  • 鴻海攜手美國新創Fisker生產電動車,「台灣製造」供應鏈有望壓低成本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