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孙红男:“榨取”甘薯“剩余价值”,打造“变废为宝”产业链

孙红男:“榨取”甘薯“剩余价值”,榨取打造“变废为宝”产业链_南方+_南方plus

受访者供图

从果腹充饥的粮食到营养优质的美食,如今甘薯已是余价业链家庭餐桌上的常客,满足着广大消费者的值打造变味蕾。虽有着极高的宝产营养价值、巨大的榨取开发潜质,但是孙红薯剩在我国,甘薯的男甘加工应用仍面临哪些难题?科技创新如何助推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1月19日,2024汕尾陆丰甘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陆丰市举行,余价业链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薯类食品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的值打造变首席科学家孙红男在会上发言。她指出,宝产当下我国甘薯加工产业现状并不乐观,榨取产品结构单一、孙红薯剩加工导致营养与功能成分损失严重、男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加工产业能耗高等瓶颈问题制约了甘薯产业化发展,绿色低碳与甘薯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提高甘薯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为企业增效、为农民增收,甘薯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实现甘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受访者供图

我国甘薯加工业仍面临诸多短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让老百姓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正是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薯类作物是世界公认的营养食物。薯类粮菜兼用、主副共食的特性,既是对大食物观最好的诠释,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预备粮。孙红男指出,我国甘薯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甘薯产业链的发展状况仍较为初级。2022年,在我国各类薯类加工制品中,粗加工制品薯干占甘薯加工产品总量的51.99%,甘薯淀粉及粉丝粉条占比为45.63%,其余各类产品累计占比仅为2.38%。与甘薯加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甘薯加工业存在不小差距。

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孙红男认为,国内的甘薯加工产业能耗高、排废量大,对环境不够友好。例如,为了出产1吨的甘薯淀粉,会产生10-20吨废液、4.5-5吨湿薯渣。

甘薯废液废渣全是“宝”

这些废液废渣难道一无是处吗?

事实上,甘薯全身是宝。根据中国营养学会修订并发布的“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国民每天摄入薯类50~100克甘薯。甘薯的茎叶和块根均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元素、维生素多酚等营养与功能成分,但往往在加工过程中随着薯浆及薯渣排放,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据统计,全国甘薯加工业每年排放的薯浆达到2000万吨,而茎叶的产量更是高达0.48亿吨。甘薯淀粉加工废液干物质含量为2%-5%,其中三分之一为蛋白。甘薯蛋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果将这些“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榨取”甘薯“剩余”价值

要做深做厚甘薯产业链,“榨取”甘薯的“剩余”价值才是正解。“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种类,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全民营养健康的必经之路。”孙红男介绍,当前,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在甘薯深加工技术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例如,在加工淀粉后产生的薯浆、薯渣,可提取到甘薯蛋白和膳食纤维,年产足够满足430多万人对蛋白质的年需求;通过淀粉生产工艺改进并联合高效脱水干燥、超微粉碎及营养复配技术,可以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薯渣制成高纤营养粉,是优秀的低糖健康食品;由茎叶制成的青汁粉、多酚等产品能广泛地运用于饮料、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可以创造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受访者供图

广东是甘薯产业大省。孙红男认为,要加大甘薯薯浆、薯渣、茎叶综合利用技术的转化应用,大力提升甘薯加工废弃物的利用能力,构建“变废为宝”产业链,才能实现甘薯产业“接二连三”的发展。

 链接 >>>

【记者】林伊晴

【海报】王越

【来源】南方农村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