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展覽】那些瓊瑤電影沒說的事,蘇匯宇用《三廳電影》說出來了

視覺藝術家、展覽導演蘇匯宇今(2023)年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那瓊個展《三廳電影》延伸以往的「補拍」概念,以更現代、瑤電影沒用廳後設的說的事蘇說出立場,解構與重構台灣早期瓊瑤式的匯宇「三廳電影」,只是電影這次他不直接「補拍」好作品,而是展覽將美術館展場當作片場,從前期構思、那瓊選角,瑤電影沒用廳到直接拍攝的說的事蘇說出過程都「正發生」在美術館的空間中。

既然叫做「三廳電影」,匯宇哪「三」「廳」便是電影重點。台灣六、展覽七零年代瓊瑤三廳電影的那瓊「三廳」指涉拍攝場域的客廳、舞廳、瑤電影沒用廳咖啡廳。除此之外,如本展策展人歐金尼奧維奧拉(Eugenio Viola)論述中寫到,「三」的概念有「三位一體」、「人的三重性」以及標註大眾媒體時代的「紅綠藍」三原色模型」意義。

同時,當我們走一回展區,便會發現這是一個「三維」空間,有別於六、七零年代三廳電影所存在的二維平面銀幕,本展的展間陳設,以及作品所帶出的不同觀看維度空間,乃是藝術家對彼時台灣電影的回應和再創。

提出三維概念乃因,三維立體電影最為人熟悉的便是「anaglyph」技術,透過紅色與青色(藍綠色)濾鏡將平面影像成像為立體。在「三廳電影」個展中,不論是展覽入口處的《稍待片刻—彩虹》(The Upcoming Show – Rainbow,2012/2014)投影的單頻錄像中旋轉的彩色電視畫面,抑或展間一側走廊牆上張貼的海報、三原色噴墨的圖像,以及校準色卡,都能看見三原色疊像、交雜而成的畫面,形成某種由二維躍升到三維視覺效果的色彩組合。

當然,展覽的「三維」性不只此,整個電影籌備、拍攝的現場,都在在提煉了此種立體空間概念,本文將從作品、展覽的空間性出發,提出「三廳電影」展覽中重要的幾種觀看空間,在其中我們能看見「正發生」的變動性拍攝過程,「補拍」著六、七零年代三廳電影刻意迴避的「當下」與「現場」。

banner02Photo Credit: 當代館提供
《三廳電影——蘇匯宇》個展主視覺

前導空間:戒嚴時空的封閉、重複,與自轉

首先,於205展間,作為展覽的「前導」空間,此一場域的攝影、錄像、收藏品均指向六、七零年代的戒嚴時空。其中三頻錄像裝置《迫切的我們系列 No.1》由訪談各國人的特寫組成,每一頻道即是紅、綠、藍三原色之一,顏色隨著畫面剪接不斷切換著。

人們談論的內容關乎各國獨裁政權,這無疑是在回應過去三廳電影盛行的白色恐佈時空。有趣的是,因為各個頻道皆套上不同飽和色彩的處理,加上兩個音軌同時播放不同的採訪聲,受訪者的身份、民族、國家、語言等背景是模糊的,彷彿任一聲軌都可以對上任一頻道的影像,而我們眼睛所接受到的光線顏色,則只是純粹的三種原色,交替、轉換,無固定位置。顏色的游動和不同音軌的疊加,讓此三頻錄像的觀影環境形成一種包裹、環繞式的空間,就好像威權之勢籠罩人們的時空。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