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不只是「自high」(上):港產法庭戲脈絡下,《毒舌大狀》只是自欺欺人嗎?

過去一年,自h只自有兩齣以「法庭戲」為主軸的港產港產片,《正義迴廊》和《毒舌大狀》,法庭本地票房成績都很好。戲脈《毒》更是絡下香港票房紀錄中最賣座的華語電影。然而有些評論說此片誇張失實,毒舌大狀只是欺欺本地觀眾「自high」。例如最近一篇評論指,人嗎結局中正義得到彰顯:「魔幻地成就《毒舌大狀》打敗權貴,自h只自重拾公義的港產巔峰一刻,讓香港人大呼過癮 [...] 這種爽不就是法庭『打飛機』嗎?[...] 若果單純以追求公義的情感主導一部律政電影,妄顧現實的戲脈邏輯,那倒不如拍英雄打怪獸的絡下『打飛機片』。」

這種對《毒》片的毒舌大狀批評引起不少網民反感,其中一個因素是欺欺「打飛機」和「精神自瀆」等修辭。這種評論語言在近年興起,既以粗俗的市井用語引人注目,亦表達出一種審美的態度和評論的準則,但實際所指為何,卻並不那麼清晰。以「自瀆」作比喻,首先指即自己(而非別人)令自己興奮。然而這裡講的是一齣電影廣受觀眾歡迎的現象,更似是集體狂歡而非「自high」。那麼這個「自己」是集體的,暗示「我們」和「外界」之別。但文化產品滿足本地受眾的需要實屬理所當然,那麼「自high」作為批評的重點,其實是真實與幻想之別——電影提供一個幻想空間,讓觀眾自欺欺人地陶醉其中,罔顧外在世界的現實。

328097855_585603873406597_16399600042788圖片來源:電影《毒舌大狀》劇照

不少網民反駁這種指《毒》的觀眾「自high」的評論。有的人表示,他們看這種娛樂商業電影就是為了渲洩對現實的不滿,而非講求電影對司法制度的具體細節是否寫實;有的表示現實世界就是有很多不講邏輯的荒謬之處,那樣看來電影的戲劇化處理並不那麼「失實」。或許最令他們反感的是,「飛機論」暗示喜歡此片的觀眾未能分辨現實與幻想,亦缺乏(基於真實的)審美能力。

其實以「飛機論」批評《毒》片的正反雙方之間有一個共識:現實不理想,電影是幻想。那麼兩者的差異,似乎在於不同人對這類「法庭戲」的期望和審美標準。究竟「真實」是否這類電影的唯一美學準則?這齣戲所帶給觀眾的,可否是對另一種「真實」和價值的追求?

或許我們可以藉此機會回顧一下香港電影的「法庭戲」及其文化價值。

「法庭戲」是一種常見的戲劇類型。即使不如充滿動作及特技的電影那樣流行,法庭從來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場景,例如西方經典作品中有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國則有公案小說如《包公案》。正反雙方的對立帶來戲劇張力,而法庭是一個讓法律得到體現的空間。有關法庭審訊的文藝作品,可以帶出人們有關社會正義的感受和思考。

香港大學法律系教授溫文灝研究香港電影與法律之間的關係。他在其著作《Film and Constitutional Controversy》中論到,近四十年很多和法律有關的港產片都和身分危機有關,從殖民地承襲而來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已構成了香港人文化意識的一部份。然而他在書中所舉的電影案例,既有《法外情》等再現「現代」法庭場景的戲,也包括了古裝喜劇如周星馳的《審死官》,甚至講到王家衛的《2046》。

Marco-Picture_365x480_acf_cropped圖片來源:香港大學法律學院
溫文灝教授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