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沒有大台理論,就沒有《IT狗》

《IT狗》的沒有沒創作人,骨子裡其實很old school。大台她/他們以阿信為故事主角,理論劇情環繞他所受到的沒有沒衝擊和考驗,正正反映創作者秉持的大台理念和立足點,背後更有不甘向現實全面低頭的理論情意結。她/他們要借憨直堅執如瀕臨絕種生物般罕有的沒有沒阿信,帶觀眾看其眼中的大台香港,一步步檢視及質疑這個獎勵空談、理論懲罰實幹者的沒有沒功利世界。阿信——一般人眼中的大台異類——無疑是創作者的代言人,寄託著她/他們有點不識時務的理論期許。

《IT狗》挖苦這個光怪陸離的沒有沒社會,對很多荒謬的大台現象都有貼地,但不算太深入的理論觀察和嘲諷。由性別、環保議題,到NGO、眾籌騙局、正能量L、生命成長導師、網絡欺凌、網紅文化、危機公關等等都一一觸及。如果有人扮智者,援引美劇經典,批評《IT狗》粗糙、鬆散、浮淺,或對IT界、對職場欠缺深度描寫,相信很容易做到。事實上,其幕後功臣在接受網媒訪問時也承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故實情並不是編劇及觀眾皆醉而「智者」獨醒。或許我們試試從創作者的角度看看這問題。

面對兩難的創作者如何取捨?

創作者決定拍一齣反映時弊的輕喜劇——不搞爛gag,不玩食字,不靠古怪造型引人發笑——以阿信遭遇的人和事貫穿全劇,並融入各種社會文化課題。這時候最大的挑戰,相信就是如何以有限篇幅,有機地結合各色各樣具挑機味道、又起碼令人會心微笑的情節內容:一方面,要產生應有的戲劇效果,一方面要塑造各個角色的性格和變化,同時推進和舖排劇情,使戲劇的張力和爆炸力慢慢沉澱、累積,等到大結局時,情感一次過燃點爆炸出來。如果以上分析接近事實,創作人難免要做取捨,要麼較蜻蜓點水,最多以一集內容探討一個特定課題(女權問題由於女B的人設得以貫穿全劇),要麼集中火力,除了母題(稍後再說),專攻三數個有特色而又值得挖得深的話題,

當然,理論上,魚與熊掌可以兼得。要找,亦總可以找到絕世高手能人所不能,就算資源極其有限,都寫得出雅俗共賞、既涉獵廣又深入探討社會時弊,並令觀眾大受感動兼發人深省的作品。如果有論者向經典取完經,拿來和本地作品做比較,揭示後者不足之處,又言之成理,這當然值得欣賞。畢竟,沒有批評便沒有進步,但另一方面,假如我們把本地創作人都看成世外高人,要求她/他們寫出大師級作品,毋視其先天和後天的重重限制,只有一面倒的踐踏,那就不過是借批判之名而抬高自己的舉措。

ITD圖片來源:劇集《IT狗》劇照

大台理論既是靈丹,也是毒藥

有意思是,《IT狗》劇中多番戲謔大台理論,但創作人自己亦明白,《IT狗》本身亦無法完全擺脫大台理論的創作方程式,只能在妥協中尋求創新突破。到了重要關頭,劇中每個角色受到考驗,要做抉擇,大台理論的處理手法既傳統又形式化,但除非決心顛覆到底,否則萬變不離其宗,一套面向大眾的電視劇,也不能偏離觀眾的接受能力太遠。所以,阿信實踐去中心化信念的過程,關關難過關關過,就是靠大台理論之主角總有奇遇篇的幫忙——二十集劇集,總不能去到第十集時把主角迫死,反傳統是反傳統了,但有幾多觀眾可以接受?

創作者的初心

說到母題,有位在大學教書的朋友指出,《IT狗》的核心課題是:How much should we trust others?是的。阿信和戰友一直信自己可以打動到別人,make the world better;Kenneth和Tony也受感染 ,願意為阿信犧牲一己利益; 相比之下,萬鈞、阿Lou、Marcus 是「反派」, 自恃是精英,不信任愚昧又短視的群眾,只需要有辦法駕馭大眾,便可造福人群(替無知大眾作更佳的選擇)兼賺大錢。而阿信之所以是阿信,是因為他相信每一個人,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但阿信不止trust別人,更trust自己,而當他自我質疑到有心理危機,出手請教的反而是當初受他感染的蒙玲。AI George在劇中說︰「朋友唔係即用即棄,朋友喺你身邊,你信任佢,佢亦會信任你。」但創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從阿信經歷中可以看到,她/他們比George更接近烏托邦。這一點,其實倒符合大台理論中充滿溫情及互助精神的人際關係。

撇除及時覺醒認錯這一點,阿Lou和阿信的友情,比起阿信和蒙玲的關係更真實而赤裸。那種所謂化友為敵的轉折,不能簡單用一句「阿Lou是壞人」便解釋得了——最初阿Lou參加生命成長課程而改變心態,搞PayPayEgg也想預阿信一份,但其後二人越走越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父母子女及夫婦大多也夾雜恩怨愛恨,不同階段評價也不一樣,何況朋友?但假如不用大台理論的簡化處理方式,讓阿Lou及時覺悟前非(失勢也是一個原因),故事可以怎埋尾,又或者會變到多離題,實在難以估計。角色本身有生命,她/他們會把創作人帶到很遠。創作者用上帝的權力約束每個角色的命運,便是大台理論始終無法完全摒棄的底因。怎樣取平衡,《IT狗》算不算平衡得好,不同人有自己一把尺,但那都不能抹走這套在地劇集記錄了這個年代的寫實意義——若干年後,想了解這年頭香港人所思所想,其中一種方法,便是找《IT狗》來看看。

後記:《IT狗》批判香港是一個讓吹水友特別容易成功發圍的畸形社會,但沒有談及為何會這樣子。筆者在「港府國師的系列文章」剖析過不少,這是資產增值遊戲及其經濟邏輯惹的禍(並非單純土地及房屋供應問題)。某些經濟學者一直鼓吹市場最有效率的講法,開口閉口便說扭曲市場很大鑊,排拒有助文化事業生態發展的健全政策配套,正助長畸形現象的發生。若由地產及金融大戶壟斷的市場那麼好,為何無法扭轉社會壓榨腳踏實地從事創作、工藝等行業的人之殘酷現實?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