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第一響禮砲》推薦序:「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從荷蘭到美國,全球人類共同進入民主階段的轉折

文:翁稷安(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不只是第響到美段華盛頓與獨立宣言:看見美國獨立背後的外交角力

當人們談論歷史,在過往為了因應考試的禮砲類共教學下,很容易陷入了只知背誦事件「骨幹」,推薦同進而不知過去「血肉」的序自誤讀。此處的己的救從骨幹,指的國家國全是構成事件的人、時、自己主階轉折地、荷蘭物這類專有名詞,球人以及簡單扼要的入民因果關係,也就是第響到美段在書寫考卷時所需的標準答案。這類記憶不能說不重要,禮砲類共但在這凡事都第一時間上網的推薦同進年代,生吞活剝的序自硬記死背效益有限。更重要的己的救從,這些考試的重點,只關乎答案對錯或分數高低的判斷,而非試圖析解過去的繁雜與幽微。

過去是如同巨獸般龐大的混亂集合,事件提供了抽絲剝繭的切入,釐清方向,並提供了輕重緩急的參照。然而,這就像是取得了遊戲攻略亦或習武秘笈,並不等同能了解遊戲樂趣或成為一代宗師。這些指引雖然能令人知所大概,但箇中的體驗和秘訣,終究還有賴使用者更進一步的思索。這也正是歷史學者存在的意義與肩負的使命,必須將這些生硬的專有名詞,一一連結,在這些點與點對接而成的骨幹處,以史家專業的技藝,嘗試加以復原或說明,細細挖掘,填補中間的血肉,讓事件能由點而線,進而成為立體的圖像。

要將過去化約為可供考試的標準知識,是一門對過去「減法」的刪削與突顯,把過去變得簡潔而易懂。對於想了解過去,進而從中汲取出不受時空所限之普世意義的研究者來說,則是對這些歷史知識或常識「加法」的逆向工程,正視甚至刻意還原過去的複雜,思索複雜之中每一個人物的動向,是如何不自覺的牽引著全局,又或受大局所左右。藉由細細考察這無數的路徑選擇,慢慢打磨「過去」這塊原石,呈現蘊藏在其中那閃耀的多面晶體,通過不同的角度,化為故事,訴說著不同面向散發的光與暗。

美國史學名宿芭芭拉.塔克曼的《第一響禮砲:美國首次獲得外交承認的獨立故事》(或者更精準的說,她的所有著作)即是最好的例子,這本書講述十八世紀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重大歷史事件,諸如華盛頓、富蘭克林亦或獨立宣言……都是課本上會出現的名詞,有些人則對戰爭的艱辛有模糊印象,或記得法國給予的協助。但這些都只是片面的「知道」而非整體的「理解」,更遑論對這段「過去」脈絡和意義的探索。《第一響禮砲》以塔克曼一貫流暢精彩的敘事筆調,重新由國際角力的視角,補上了新的骨幹,並在這樣的延伸上,提供美國獨立和當時世界時勢之間,深度的解釋與反思。

作者並沒有選擇從那些美國的「國父們」,或波士頓、費城等被視為革命起源地的城市開始敘述,而是將鏡頭拉到一七七六年十一月十六日,位於西印度群島中的荷屬聖佑達修斯島(St. Eustatius)上,島上的奧蘭治堡要塞,對著駛入港口,在船桅上高懸著大陸會議紅白條紋旗的安德魯.多利亞號發砲回禮。換句話說,當地總督約翰尼斯.德.葛拉夫,以荷蘭官員的身分,向這個正在努力尋求獨立的國家,以禮砲致意,間接允以承認。全書以此為起點,不只是因為奧蘭治堡禮砲是美利堅旗幟與國家地位,獲外國官員承認的首例,更非作者刻意的立異鳴高,而是藉由荷蘭和美國的對比與呼應,彰顯出那屬於革命的時代精神。

十七世紀剛建國的荷蘭與十八世紀尋求獨立的美國,兩國命運看似相似,結局又大不相同。奧蘭治堡的禮砲可視為新興的共和國向後起革命者的致意,在強權角力的世界舞台,和共同的敵人英國對決。在作者的筆下,十六、十七世紀對抗西班牙謀求獨立的荷蘭,幾乎是日後美國的寫照。荷蘭看似實力有限、立足未穩,卻直接挑戰當時雄霸世界的西班牙王國,在史稱「八十年戰爭」的戰火中,以小搏大,取得勝利,繼而快速崛起,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家。

之所以如此,除了荷蘭自身在商業上的積極經營,將地理位置和天然條件的優勢最大化,更關鍵的,是荷蘭承繼著十六世紀後半以來時代精神的新氣象,依循著自由思想與印刷普及所帶來的新資訊,主動迎接新世界的無限可能,將資源投入海洋冒險,全國團結一心,在新舊世界的往返中,獲取利益,成為以商業立國的代表。

到了美國獨立時,荷蘭內外開始出現敗象,內部意見的分裂、上下階級的隔閡和疊床架屋的行政系統,再加上英國的海上霸權,使得國家失去了原有的朝氣。葛拉夫的禮砲,或荷蘭商人偷偷提供美方的軍火走私,以及荷蘭許多政要對美國革命的支持,看似對英國的挑釁,日後也激起英國的報復,但更深層的心理,是荷蘭長年受英國壓制的不滿,不只要擺脫英國的操控,更想要恢復立國初年的氣象。象徵十八世紀時代新精神的美國,自然而然,就成為他們支持的對象。

不同於美國最後在種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幸運下,成功建國;荷蘭在敗給英國的報復作戰後,人們對於領導層的無作為,甚或投降心態感到失望,轉投向法國的懷抱,而後在一七九五年被法國併入,國運畫上了短暫的逗點。領導對荷戰事獲勝的英國海軍上將羅德尼,也成為英國在海戰上,封鎖美軍的領導者,他也成為日後左右戰局勝敗的核心人物。

在獨立戰爭的交戰中,華盛頓領導的美軍多半處於劣勢,然而在華盛頓本人堅毅的人格特質,以及富蘭克林等人在法國的宣傳下,這樣一位人格者吸引了法國王公貴族,同時美方又巧妙利用了法、英的對峙,獲得了法國的陸、海軍力上的支援。但獨立的完成,終究還是要靠己身的付出,書中寫下了當時美方軍隊所面臨的各種艱難,但也在這些艱困甚或血腥殺戮之中,誕生了共同體的融合與認同。逐漸替這場革命定調,不再只是一群不服從英國的暴民,而是跳脫貴族權勢,體現民主、自由和平等價值的新政體。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