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随拍随发”不能随便越界

“随拍随发”不能随便越界

编辑:汤晓雪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3-07-25 10:41:08 【字体:小 大】

  这段时间,随拍随发几起“随手拍”事件引发广泛关注,随便从“网曝”到“网暴”,越界似乎只需要一张照片、随拍随发一段视频。随便就连幼儿内急在主题公园路边垫纸上个厕所,越界一不留神,随拍随发也被人拍下来发到网上痛批“不文明”。随便

  就事论事,越界比如在公共场所该如何带娃这类问题,随拍随发每个人立足点不同,随便包容度不同,越界看法当然不一。随拍随发家长有没有更好的随便办法,园区有没有更优的越界方案,这些也都可以讨论。但是,不好好说事,对着几岁的娃娃一通乱拍,未经幼儿父母允许便发到网上“带节奏”“树靶子”,这种方式能算“文明”吗?

  智能技术加持下,我们从“人人都有麦克风”,升级到“人人都有摄像头”。随手拍拍、记录生活,成了许多人的日常习惯。如果说拍拍天高海阔,拍拍美食新装,为风景存照,为自己留念,大可各凭心意;可若是大拍八竿子打不着的“素人”“路人”,肆意发布,添油加醋,那便另当别论了。

  更让人警惕的是,某些人“随拍随发”,毫无边界感分寸感不说,遇到哪怕芝麻大点的事,只要自己不舒服了、看不顺眼了,便分分钟诉诸网络招呼众人评理,试图借助“围观的力量”完成“自己的正义”。而网络又是键盘侠聚集之地,向来不少人跟评帮踩、拱火浇油。一来二去,再小的波澜,也有可能翻成巨浪,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

  怕被曲解被网暴的担忧,以及公众隐私意识的水涨船高,让“随拍随发”招致越来越严重的反感。每每看到他人手机似乎正对着自己,不少人便会不大自在;若对方再动动手指似有拍摄姿态,更会心中一惊。最近集中出现的多起所谓“地铁偷拍”争议事件,源起也无非是对“随拍随发”的人人自危。

  无规则,则无自由。隐私权、肖像权,与大众的安全感息息相关,也离不开所有人的维护。事实上,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之时,能够以相机拍摄记录并发布信息的,多半都是摄影记者。他们有一套明晰的职业规范,其中包括如若所发内容中有可一眼识别出的人物,则必须征得其同意方可发布等等。

  记者的发布是公开,个人面向全网的发布同样也是公开的。以此衡量,拍摄与发布如若涉及他人,皆需充分考虑他人意愿,这是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行为自觉。至于那些“一言不合就曝光”的操作,显然已经违背了理性言行的边界。以所谓文明的名义助长“围观暴力”,又怎么可能是真文明呢?

  徐 晓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