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為什麼藝人要賣乾麵?「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正反論戰背後,被忽視「知識產權」問題

今(2022)年底,為什問題YouTuber理科太太於募資平台推出「理科太太的麼藝諮商筆記」線上課程,短短10天便集資逾300萬元,人賣然而此舉卻引起社會上正反兩極的乾麵評價,本篇以「知識產權」為主要的理科切入點,討論無形資產與知識轉售等現況。太太

心得分享與課堂筆記

當募資課程一推出馬上受到不少的商筆批評聲浪,多數的記正反對者以「心理諮商是專門的醫療行為」為主要論點進行抗議,進而在社群網站上引發精神科、反論諮商、戰背知識甚至身心靈療法的後被忽視從業人員都加入了討論。

心裡師認為募資的產權課程說明,遊走在灰色地帶,為什問題雖說是麼藝自身經驗的筆記,但卻附有一個自評系統,人賣對於沒有受過專業心理諮商訓練,卻幫讀者進行「檢核」的動作,專業人士表示這樣恐會誤導真正需要進行專業諮商的民眾。

然而支持的人卻認為,一個名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並提供一些「自我覺察」的建議,是一種正面能量的分享,不應該以太嚴肅的立場去看待它。

目前多數的論戰,都圍繞在課程內容的專業度上,針對線上課程是否能夠提供類似於醫療診斷的質疑,成為本次批評事件的導火線,但卻鮮少人提出,若今天這個集資課程真的很「專業」,那這些知識理科太太是從何得來的?

我們先把這個問題簡單化,想像有一個大學生去哈佛留學,然後他出了一個「哈佛筆記」的課程,把他在留學期間上課的狀況整理並錄製影片,然而他的募資介紹寫得十分籠統,既像是留學心得但又像上課的內容筆記,然後,你買了這個課程覺得實在是太超值了,雖然不太確定課程的內容到底有多哈佛,但對沒有辦法去國外留學的人來說,可以藉此貼近一下國外的求學生活,若還能真正學點東西那豈不是更好。

那我們針對課程內容來推想,首先,如果這個課程是單純的心得分享,那其實跟書店裡隨處可見的《哈佛生活300天》、《我在紐約念大學》相同(書名是我隨便取的),作者除了描述他的所見所聞,並會分享留學生活需要做的準備與注意事項,也可能附帶描述一下學校的課程大綱,並小小評論一下這課程的優劣點,這些書籍往往會被歸類在遊記或遊學心得,售價大約500元之內。

而「筆記」則感覺嚴肅的多。大家可能還記得,日前一名北一女學生在網上賣自己的會考筆記,這些內容是學生經過上課抄錄歸納整理後的重點,銷售量極佳,可以想像購買者應該都是需要考試的學生,期待能透過讀筆記快速地累積知識並取得好成績。

當時網友的反應多數是蠻正面的,對於內容的「來源」也沒有人產生質疑,雖然筆記中可能抄錄了上課老師歸納數十年的心血,但或許是因為國高中的科目,基本上是普及且公開的知識,市面上也有眾多的參考資料,所以大家忽略了這些圖啊、表啊也是知識產權的一部分,而讓這些無名的知識被販售甚至被再次轉手。

而那個去哈佛留學的大學生,如果他的筆記是上課內容的節錄,那可能狀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首先他會面臨知識產權的問題,把有身份限定且需付費的專業內容另行轉售,雖然說大學老師不一定會介意,但在某種層面上這個行為就是剽竊。

台灣對於無形的知識產權一向不太重視,近幾年開始對圖像設計、工業產品等智慧財產加以保護,但因爲這些都算是有「形體」的物件,在專利的申請上較能有清楚的規範。

然而,流程類型的包含服務設計、課程規劃、甚至是專業的諮商對談,都其實隱含著大量的背景知識與「被設計」出來的應對技巧;當你找到一個心理師進行對談,前10分鐘是聊家裡的貓還是聊公司的同事,可能在專業人士的眼中都是不同的,而他們會依照經驗快速的在腦中進行判斷,適時地給你一個最好的回應。

我想聰明的人,可能可以從對談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是當我使用什麼態度或談及什麼內容,下一步可能就會有什麼樣的引導或回應,類似於常打電動的老玩家,公主出現之後一定會被擄走,被敵人打趴之後一定會去找傳說中的武器,打到最終boss他突然說我是你爸這樣。

這些老哏大家現在看會覺得好笑,但這些劇情在被設計出來的最初,也一定是經過編劇絞盡腦汁詳盡規劃的,然而專業課程與諮商並不是一個流通的娛樂故事,如果把人家的腳本偷出來賣,就不是一個產業間會樂見的事了。

未命名Photo Credit: 「諮商筆記」募資網頁截圖

藝人乾麵

前幾年參加了一場設計學術研討會,當時主辦有請一位從事數位印刷的前輩來演講,他分享了一個有趣的冷知識:為什麼有這麼多藝人品牌的乾麵?

原因是台灣有許多乾麵的代工廠,他們擁有配方、原物料、製作到管銷的資源,他們將這一系列生產的模式變成一套模板,對藝人來說,只要代言或是入股份,不需要碰觸製作與販售的層面,而廠商收取代營的成本和獲利,藝人也分到了紅利,基本上是雙贏的狀況。

當時我聽到這個小故事,覺得台灣人真是太聰明了,這真是一個「代工廠困境中的大逆襲」,然而我馬上又想到一個問題,那為什麼是乾麵?台灣有這麼多種的代工廠,為什麼不是跟藝人比較有關聯的時尚產業,或是小型家電、3C等應該也能使用這樣的模式吧?

我想到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版權。如果今天是任何具有形體的物件,它的功能與外觀都會涉及到專利,然而食物的專利則較為複雜,一般來說,會有註冊的通常是外包裝與食品的呈現形式,對於口味則較少有品牌會申請專利。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