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馍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抗通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行理而2月24日,财产央行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品成 春节一过,香馍馍各家银行开始密集推出新一轮理财产品。抗通与去年同档期限的行理理财产品相比,今年刚上市的财产理财产品因为加息的原因,预期收益率纷纷上调,品成引来更多的香馍馍人气和买单。 在采访中,抗通记者了解到,行理在CPI高企以及我国已进入加息周期的财产预期下,不少市民选择购买保险产品来作为对抗通胀的品成工具。 现象 节后理财产品畅销 记者近日走访市内各大银行营业网点了解到,近期加息消息一出,不少市民便到银行排队等候转存。有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转存的人骤然增加外,咨询和购买理财产品的人也增加了不少。 在几家银行市区内的营业厅里,各家银行都在大厅或者柜台的醒目位置放着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宣传单,不同的理财产品以不同的投入期限、起步资金、产品结构以及收益大小吸引着不同投资者。 “又加息,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我们这些门外汉搞不懂该咋投资了,所以觉得选择一些保本类型的银行理财产品比较安全。”在市区某银行营业大厅内,正在购买理财产品的市民表示,他们选择银行理财产品首先看中的是银行理财产品风险较小、利息较高。 记者走访中发现,从上月起,各大银行进入了一个集中发售短期理财产品期。从本月发售的这些银行理财产品来看,其预期收益率非常高,都在3%以上,有的产品甚至达到了4.2%。不过,这类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门槛也相对较高,申请条件在50万元以上。 而且,今年大多数银行主打产品都是6个月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据农业银行雅安分行理财师甘女士称,这类产品能够满足投资者“快进快出”的投资心理,通过减少资金流动的周期,加强了资金的安全性。 银保产品也走俏 “保险产品除了有保障功能外,还具有储蓄投资功能,一般都是客户前来咨询我们才介绍。”在工商银行雅安分行中大街支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冲着抗通胀这个理由咨询银保产品的客户增加了。 市区某保险公司客户经理王先生也表示:“今年购买保险产品的客户比去年同期,大概多了五成,主要体现在分红险方面。” 据悉,国内1月份CPI同比上涨4.9%,而时下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4%,在CPI高位运行的情况下,银行的储蓄存款缩水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此宏观经济形势下,央行上半年还会有持续调控动作来收缩流动性,这将利好保险公司。”王先生介绍,央行时隔1个月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强化加息预期,对保险股来说是一个长期利好。“事实上,在个人理财规划中,保险是唯一能够转移风险的金融产品,应该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先进行安排。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通胀和加息对保险市场是利好的。” 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保险产品众多,具有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也不在少数,不少市民感到困惑,不知如何选择恰当的保险产品。 对此,大部分人在将理财重心投入股市、基金的同时,切莫忽视风险防范。“分红险和万能险是对抗通胀的不错选择,但是在购买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组合,不要把所有的投保资金都投入到分红险上。” 而市内某保险公司的保险专家则表示,加息对保险产品影响不一,固定收益的传统寿险产品以及储蓄型产品受影响较大,而短期意外险、传统保障型保险受影响较小。消费者可选择购买与银行利率挂钩的保险产品。而在所有投资型保险产品中,受益加息最明显的产品要算万能险。因为其收益与大额协议存款、债券等固定投资关联度大,加息后,协议存款及债券收益率将有所上升,大部分资金都投资于这两大领域的万能险,其收益率也会水涨船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预期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更受到市民的“青睐”。对此,理财专家建议,投资者切勿盲目跟风,尤其不要把目光只盯在收益上,因为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有时候高收益只是一种宣传手段,投资者下单前一定要谨慎。 案例一 预期年收益15%实际收益不到1% 3年前,市民张先生在市内某银行买了一款3年期理财产品,这款产品的收益起计日为2008年1月11日,到期日为今年的1月10日,购入门槛为20万元,主要投资于股票、基金和债券。 “当初该产品宣传条款上有一句话我至今有深刻印象,产品预计年收益率最高可达到15%,是同期存款收益率的4.5倍。当时我刚有一笔理财产品到期,看看这么高的收益,就动心了,买了30万元。”张先生说,今年1月,他接到了银行的短信,告诉他理财产品到期并入卡。查询到账金额后,张先生傻眼了。“7000多元收益,只比存活期存款好了一点点。”张先生有些不乐意,“即便是存银行,按照加息前3年期存款利率来算,3年累计下来也有3万多元利息。这预期收益跟实际收益相差真是太大了。” 虽然不悦,但张先生也无奈,因为当初买该产品时,银行工作人员向他重申了该产品是非保本浮动型产品,也就是说,有可能会亏本。 预期收益 不等于实际收益 一般而言,预期收益高低往往决定这只产品是否好销,“根据我们的经验,大多投资者买理财产品时,最关注的是预期收益,一般来说,预期收益高的产品,往往很抢手。”工商银行河北支行理财师陈女士表示。“只是,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有时候预期收益越高,实际收益往往越低。因此,投资者下单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案例二 误把银保产品当银行理财产品 2008年,市民刘女士前往市区某银行的营业网点存钱,挂着客户经理牌子的工作人员告诉刘女士,目前,他们推出了一个新的理财产品。“客户不仅能收回本金,还能获得较高的固定收益和分红。” 她很清楚地记得,当时在产品的宣传单上写着,“满期保底收益最高达12.5%……坐享公司经营成果,功利累积生息”。被高额的利息吸引,刘女士当下就决定购买。签订合同的时候,刘女士才知道,原来自己购买的是银保产品。 “在银行里卖的当然是银行的产品了,还有保险公司的么?”采访中,许多市民都无法区分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的不同,大多数市民都只关注收益情况。 记者在市区某银行营业大厅的宣传单上看到,为了让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该分红型银保产品的收益分配情况,宣传单上印有这样的投保案例:某女士家庭理财以稳健见长,为自己选择了某某分红保险,一次性投入保费10万元,在5年保险期间内,某女士可享有5年满期一次性领取保底收益112500元+5年累积红利。 记者这样询问该银行的工作人员,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其实银保的最终收益不一定很高,有时候还低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定期存款。 “就以宣传单上的示例来说,这类分红险5年最高的保底收益率为12.5%,而银行定期存款5年期的年利率为5%,那么5年的累积利率为5%×5=25%,比分红险的保底收益率高很多。虽然银保另外还有一项分红收益,但这个收益是由预期出险率和实际出险率之差决定的,提前并不确定。如果分红较高,那么银保的最终收益可能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如果分红较少,那么银保的最终受益可能低于定期存款的收益。”该工作人员称,销售人员不仅会用银保产品收益“息涨随涨”误导,跑赢CPI、抗通胀也成为他们经常使用的销售语言。 该工作人员表示,销售人员之所以热衷推荐银保产品,无非是该类产品返给银行的佣金比例较高,个人提成较高。银保产品适合长期投资,投资者必须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保险产品更侧重于保障,所以一定要根据个人情况合理配置。 正确区分银保产品 和银行理财产品 存款、买理财产品,最后却买成了保险,造成“被保险”的原因除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推荐外,另一原因是很多市民分不清理财和保险产品。 为此,记者采访了农业银行雅安分行的理财师,她为市民总结了银保产品与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的区别。 “与存款固定的利息收益不同,本来是存定期的市民最后选择了购买理财产品或是银保产品,都是冲着收益去的,所以区分很容易。”该理财师表示,银保产品与理财产品的区别主要是期限不同。银行理财产品期限较短,少则几天,多则一两年,而银保产品的期限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几十年。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起点一般为5万元,银保产品几千元即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一次缴清,而银保产品有分期缴费的产品。该理财师强调,“银行理财产品一般不会退回,而银保产品一般会有十天的思考时间,在此期间投保人可以无条件申请解除合同,取回已缴纳的全额保费。” “如果在银行遇到几千元就能买、期限超过5年、销售人员还说‘赠送保险’的产品,一般是银保产品。”她说,最明显的标志肯定是在签合同的时候,银保产品合同上使用的公章都是保险公司的。 只要注意这些,区分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和银保产品并不困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记者 熊蕊
上一篇
邹磊张传江与中广核董事长杨长利、总经理高立刚会谈
下一篇
天津出台中小学校校外配餐管理办法 对配餐企业“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