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倫.威爾登(Glen Weldon)
BATMAN BEGINS
開啟蝙蝠俠電影時代
邁克爾.奧斯蘭(Michael Uslan)在成為漫畫編劇和電影製片之前,黑暗就已經像其他阿宅粉絲們一樣,騎士對亞當.韋斯特演的崛起劇結電視版蝙蝠俠嗤之以鼻。正如父母雙亡的提姆布魯斯在悲傷的火焰中鍛造出了那段理想的誓言一樣,奧斯蘭在少年時就將他的波頓憤怒轉化為堅定不移的意念,並訂下了長遠的主電影的幕計畫:「我人生的目標,」他回憶道:「就是貢獻構引把『POW』、『ZAP』、於將『WHAM』這種自蝙蝠俠誕生第一年就根深蒂固的復仇蝠俠效果音,從整個文化的入蝙集體潛意識裡清除乾淨。在《蝙蝠俠》電影上映那年,黑暗這願望終於實現了。騎士」
「我想打造出一個黑暗、崛起劇結嚴肅,提姆具決定性的波頓蝙蝠俠。」他說:「一個符合一九三九年凱恩和芬格作品想像的蝙蝠俠。一個從陰影中出現,冷不防撂倒罪犯的暗夜怪物。」這樣的熱情從未散去。在一九七九年,二十七歲的奧斯蘭和人合寫了一部劇本,講述陰鬱的中年蝙蝠俠退休後重出江湖,掃蕩高譚市的罪惡。他想用這部作品讓電影公司看見:自己心中那個嚴肅孤獨的復仇者,是蝙蝠俠值得走的一條路線。
但自從六○年代電視劇結束之後,漫畫界轉向以粉絲為主要目標讀者。除了重度粉絲以外,沒有人翻過歐尼爾、亞當斯等人筆下歌德風的黑暗騎士。在奧斯蘭的自傳《愛蝙蝠俠的小男孩》(The Boy Who Loved Batman)中提到,在他從華納手中取得蝙蝠俠拍片權的時候,一位執行高層祝他能幸運找到製片,而且提醒他:「群眾會記得的蝙蝠俠,只有當初電視裡頂著啤酒肚的那個搞笑傢伙。」他說得沒錯,當時奧斯蘭拿著腳本去找哥倫比亞跟聯藝電影(United Artists),但兩家電影公司的人在聽完奧斯蘭的解說後,都以為他要拍的東西是六○年代電視劇的衍伸,於是拒絕。
最後他找上了一個叫做彼得.古柏(Peter Guber)的年輕製片。古柏嗅到這計畫周邊商品的商機,開心地一口答應,而且很快地找來另一個自稱蝙蝠粉絲,以頑固好鬥聞名的製片喬恩.彼特斯。亞當.韋斯特的電視版蝙蝠俠播映的時候,彼特斯二十一歲,把自己打扮得像是一個「街頭的倔強大男孩」(他家在加州比佛利山莊的羅迪歐大道(Rodeo Drive)開了一家理髮廳),覺得電視版無聊淺薄,裡面沒一個東西是他看得順眼的。他聽到要製作蝙蝠俠商業大片非常開心,被訪問到時說:「能拍出一個真正能打的蝙蝠俠,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
彼得.古柏和喬恩.彼特斯兩位製片合組的古柏彼特斯公司(Guber-Peters Company),花了兩年找不到有意願製作的團隊,最後終於回頭說服華納影業,但大功臣奧斯蘭卻在不久之後被他們踢下了編劇台。
他們把奧斯蘭的劇本轉給了湯姆.曼金威茲(Tom Mankiewicz)。曼金威茲寫過好幾部○○七的腳本,同時也是電影《超人》跟《超人二》的編劇。
曼金威茲在一九八三年交出劇本,和奧斯蘭筆下那個中年蝙蝠俠的故事毫無相似之處。他寫的方式和編劇桑普爾在製作一九六六年蝙蝠俠電視劇的時候一樣,都是直接從漫畫找故事點子。其中讓曼金威茲特別注意的,是一九七七到一九七八年間,恩格哈特和羅傑斯執筆《偵探漫畫》時,寫出的那個被阿宅們認為有權威地位的蝙蝠俠。
初版草稿的情節非常緊湊,擠滿了一堆系列作品裡的老面孔:小丑、企鵝、腐敗的市議員魯伯特.索恩(Rupert Thorne)、迪克/羅賓、布魯斯.韋恩的戀愛對象茜爾沃.聖克勞德(Silver St. Cloud)。就像之前的恩格哈特一樣,曼金威茲也放了許多四○和五○年代愛玩的「巨大版道具」,把一堆巨型打字機、墨水瓶、橡皮擦、削鉛筆機之類的東西,作為劇情高潮段落發生的場景。
曼金威茲的劇本毫不意外地,和他人生中第一個大獲成功的《超人》電影版走著非常相似的路線:英雄的悲劇身世、為了偉大目標的訓練過程,然後是在短短一夜裡幾次行俠仗義的蒙太奇剪接。劇本的前半段用這些情節安好之後,曼金威茲的說故事技巧才真正開始展現。
電影原本預定在一九八五年上映,但被華納高層延遲。他們原本想在劇本裡看到像是《超人》電影裡面那種聰明而諷刺的對話,讀到的卻是黑暗的色調。他們覺得不安,但曼金威茲耐著性子告訴他們,《超人》的對話是刻意想寫出一種脫線喜劇(screwball comedy)的氛圍,但蝙蝠俠不適用那套,兩者之間本質上就不同。
同時,製片在找導演時也遇到困難。艾凡.瑞特曼(Ivan Reitman)、喬.丹堤(Joe Dante),還有羅勃.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都因為各自獨具的幽默感而落入考量名單,但全都藉故推辭。李察.唐納(Richard Donner)收到邀請非常開心,但他正在拍《鷹狼傳奇》(Ladyhawke)分不開身。而且還順便把老友曼金威茲(Mankiewicz)挖去幫忙處理該電影的腳本。
這下子古柏跟彼特斯手上沒了導演人選,現在那部沒人要的劇本裡面,只有蝙蝠俠這個變裝英雄還能稍微讓事情看起來沒那麼糟糕。後來,他們找上了年輕的電影人提姆.波頓。當時波頓的處女作,講述一個男人橫跨整個美洲尋找心愛單車的《人生冒險記》(Pee-wee’s Big Adventure)出乎華納公司意料地賣座。兩位製片希望波頓這位新銳導演能解決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