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不到半年出訪9個國家:一次解讀曾有「親美」和各種標籤的安華外交政策

安華(Anwar Ibrahim)在去年11月擔任馬來西亞首相後不及半年便先後出訪了9個國家,不到半年顯示出安華相當重視馬來西亞的出訪對外關係。馬來西亞位於全球海運的個國重要航道上,是家次解讀「一帶一路」在東南亞的重要沿線國家,也是曾有種標政策「印太戰略」的重要拉攏對象,各國都想知道新上任的親美籤首相在對外政策上的傾向和佈局。

安華和前首相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一樣,和各是安華馬來西亞近幾任首相以來最有風格且喜好堆砌論述的領導人。分析馬來西亞的外交對外政策除了要考量現今的國家能力,同時也不能忽略領導人的不到半年能動性,領導人的出訪意圖往往也會決定外交政策的走向。

馬來西亞首相一向來在外交決策上頗有影響力,個國因此安華過去的家次解讀經歷、說過的曾有種標政策話和行為,成為觀察他今天外交政策重要的親美籤參考依據。

各界對安華的標籤與認知

安華是一個「話題十足」的政治人物,其從政經歷充滿爭議。

最初,安華是以反建制的形象參與政治。馬哈迪因在1970年出版馬來民族主義論集《馬來人的困境》(The Malay Dilemma)後被打壓,當時安華挺身而出支持馬哈迪;安華在70年代初參與創辦學運組織「馬來西亞伊斯蘭青年運動」(ABIM),因介入1974年華玲農民「反飢餓運動」被「內安法令」逮捕,成為家喻戶曉的伊斯蘭青年領袖。

1981年剛擔任首相的馬哈迪倚重安華的伊斯蘭知識,需要借助安華的伊斯蘭影響力。安華搖身一變加入執政黨巫統,成為馬哈迪的政治盟友,並在體制內推動伊斯蘭化議程,包括「國家行政伊斯蘭化」(Menyerap Nilai-Nilai Islam Dalam Pentadbiran Negara)、「伊斯蘭金融系統(Islamic Banking)」,皆是當年安華的政治成果之一。

然而,在90年代,安華的思想又再進一步調整,變得較「開明」,甚至提倡「文明交流」。這期間為了與馬哈迪作區隔,安華將自己形塑為支持民主與廉政的「改革派」。後來安華被捕後成立的公正黨,其黨員族裔構成與黨綱更是標誌著安華成為政治光譜中走「多元主義」路線的代表。

安華的從政歷史v2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